长沙话

湘语长益片长潭小片的语言
长沙话,又称长沙方言。长沙方言属于湘语长益片长株潭小片,[1]是湘语的代表方言,目前也被认为是新湘语的代表方言。[2]长沙方言指长沙市内五区(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和长沙县的方言。[3]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长沙市全市常住人口为10047914人。[4]据杨铭2016年《长沙居民方言使用现状调查研究》,长沙居民中80.1%的人会用到长沙方言,[5]即长沙方言的使用人数约为800万。长沙方言目前存在着新派与老派的内部差异,主要指长沙县南北两片各乡镇,还包括市郊的洞井等地,与市区话在语音上的差异。[2]长沙市区内目前新派居于多数,在郊区及农村则仍为老派。城郊的差异其实也是新派与老派在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尖团合流与否、是否分ts组和tʂ组、是否分oŋ、ioŋ 和ən、in等。[6]
以长沙方言为代表的湘语是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语发展为汉代南楚语,并历经北方汉族人南下,与湖南境内的少数民族交流、融合过程逐渐形成的。[7]近代以来众多学者对长沙方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了其在演变过程中产生的老派与新派的差异。据《长沙方言词典》研究,长沙方言的语音有声母23个(包括零声母);韵母41个,包括自成音节的[m̩、n̩]在内;声调6个,不包括轻声[6]词汇中有应用广泛的子尾和一些独特的述宾型动词及特定的形容词结构。语法中有富有地域特色的动态助词、语气词和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3]长沙方言中也有一些本字,用来在书面上表示一些长沙方言中常用的特有发音的词。[8]作为湖湘文化在语言方面的外在体现,长沙方言与湖湘文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蕴含着老长沙的文化内涵。长沙方言在以湘剧、花鼓戏、长沙弹词相声等为代表的方言曲艺、方言歌谣、方言文学和方言俗语中得到了极大的展现和传承。[7]但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和改革开放后长沙涌入大量外来人口,长沙话在社会上总体呈现出一定的衰微趋势,并出现了一种长沙“塑料”普通话。[9]目前,对于长沙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两大类:一类是由官方整理,归纳历来文献与资料;另一类是借助于广播、报纸、影视等大众传播平台进行宣传,提高方言在民众间的普及度。[10]

发展历史

形成期

上古时期,湖南境内居住着扬越、巴、[]、苗蛮等少数民族,当时的语言状况已难以考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荆楚势力逐步入主湖南。楚人大量移民湖南,带来了他们的语言。从民族来源看,楚应该是华夏的后裔。楚语应该可以说是当时中原地区华夏语在楚地的地域变体,二者之间存在方言差异。[7]楚国地理位置特殊,古代楚语分布于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长江中游一带,楚语除了与北方的华夏语同源并长期多有交流外,还可能与西方的藏缅语、南方的苗瑶语和东南的壮侗语都有接触。楚国政权建立后,与中原政权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楚国当局必定会加速与当地土著民族的交流和融汇。因此楚语应该吸收了多种语言成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