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吴语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上海、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在中国分布于110多个县市。吴语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核心地区,今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江南文化圈、上海都市圈。截至2023年使用人口约一亿人。[2][5][3]吴语分为太湖、台州、金衢[qú]、上丽、瓯江、宣州六片语片,太湖片为最大语片。[6]吴语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支语言,是汉语七大方言集合之一。[4] 吴语的最初来源是古楚语。从先秦直到六朝以前,吴地属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里都是古代百越民族,即侗台语族先民居住的地区。[7]吴语的历史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前周时代。泰伯让贤南奔至无锡梅村,于史籍中这是第一批移民吴地的北方汉人。他们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同时带来了渭水流域的上古华夏语,植入到当地的“土著”语言中,从此“上古吴语”初步形成。[8]吴和越自古就有相同的发音和共同的风俗习惯,上述两个地区大致相当于现代吴方言地区的范围。后来吴国与越国、楚国合并,因此,吴越方言与楚语有了密切的联系。东晋以来,吴语不断受到中原文化的冲击,[9]东晋、南朝和魏晋的风骨逐渐融合于吴越,“江南自此崇文”,吴语在民族一体化的情况下虽未被中原汉语完全同化,但已逐步演变为“中古吴语”。[8]从宋至元,吴语的语音系统和语言结构基本确立了现代吴语的规模,与现代吴音逐渐相近。[8]受中原汉语的影响,[9]至明清现代吴语逐渐定型。[8] 吴语它的元音发音部位靠前,主要为全浊音。吴语自古以来有很强的文化地位,童谣、吴歌、戏曲和评弹都依托于吴语,[10][11]明清以来出现的用吴语写成的昆曲、弹词和小说(如《海上花列传》等),显示了吴语不朽的文化价值。[10]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吴语的使用受到阻碍,但其保护已得到社会的重视,其中吴歌、戏曲、评弹皆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13] 形成探源
“上古吴语”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