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浜文化

无锡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马家浜文化是指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因1959年首次在浙江嘉兴马家浜被发现而得名。马家浜文化,即以马家浜为典型遗址命名,[1]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用碳-14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4000年左右。[2]被称为“江南文化之源”。[1]
浙江马家浜文化遗址位于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部,三面环水,南为马家浜,北临九里港,西面是坟屋浜,处在三河交叉的平原地带。遗址上原有高墩,地表海拔在2.2-3米之间。遗址西南距国界桥1千米。[1]马家浜文化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分上下两个文化层[3]陶器、玉器和俯身葬是马家浜文化的三个特点。[4]马家浜文化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文化,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罗家角遗址中出土的粳稻是公元前5000年的遗物,这也是中国最早的[jīng]稻。[4]
2001年6月,嘉兴马家浜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009年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1]2017年,建设马家浜文化博物馆。[1]

发掘历史

首次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