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淞沪会战-抖音百科
淞沪会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指1937年8月13日至1937年11月12日中日双方在上海展开的大型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2]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3] 上海是扼守长江和首都南京的门户,同时也是中国的工业基地,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日本,因此被日军视为侵略中国的入口要道。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4]同年8月9日,日 本在上海制造了“虹桥事件”,同时向上海增兵,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爆发。[5]淞沪会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国军队的攻势作战,中国军队在上海对日军进行猛烈反击,双方在宝山、罗店一带反复争夺阵地。随着上海的战事不断扩大,中日不断向上海增兵,双方陷入苦战。由于伤亡巨大,中国军队于9月中旬后撤,并全线转入防御作战,在持续的反复争夺战中,中国军队伤亡过重,后在日本海、陆、空联合进攻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接连被突破。10月26日,在大场镇被日军攻陷后,日军对中国军队形成合围,战况急转直下,中国军队被迫西撤,负责掩护撤退的孙元良第88师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部在四行仓库对日军进行了顽强的阻击。11月12日,日军全线占领上海,淞沪会战宣告结束。[5][6] 日军在占领上海后,兵分三路,企图从东、西两方向进逼首都南京,12月13日南京城防被攻陷,南京陷落,大批日军涌入南京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7][6][8]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中国军队先后投入约70万兵力,伤亡在25~30万左右;日军先后投入近30万兵力,伤亡9万余人(一说4万余人[a])。[8][10]淞沪会战有效地迟滞了日军侵华的速度,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11]为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和军事力量的内迁创造了时机;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得国际社会极大地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10][12]李宗仁曾回忆“淞沪之战,简直是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8] 战役背景
特殊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