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创作散文
《醉翁亭记》是由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北宋古文的代表作之一。[4][1]
庆历新政”前后,是中国散文创作的丰收期,也是宋代散文审美风格形成的重要阶段。[5]欧阳修的散文创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5]庆历五年(1045年),随着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上书分辩,被贬为滁州知州(今安徽滁州)。[6]在滁州,欧阳修勤于民事,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7]智仙在山麓修了一座小亭,[8]欧阳修亲自为其作记,即《醉翁亭记》。[9]
《醉翁亭记》分为四段。首先交代醉翁亭方位和命名由来,段末点出“乐”字贯穿全文。次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又以“乐亦无穷”承上启下。再写山中游人之多及亭中饮宴盛况,摆脱凡俗,各尽其乐。末写醉归之乐,在知与不知的映照中,衬托出作者“乐其乐”的心境。[1]关于《醉翁亭记》所表达的思想主旨,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自古以来,学者对本文的思想主旨做了多角度的解读,具有代表性的有传统的“自颂政绩”“述其大节”“取乐山水”“与民同乐”等,以及晚近提出的“太守之文”“乐中有忧”等新说。[10]
《醉翁亭记》结构上逐层脱卸,环环相扣;[1]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写景,[11]生动具体描写游人与宴酣之乐;[1]通篇语言精练,繁简得当,骈散结合,错落有致,[1]大量使用语助词,构建散文的音乐特性。[12]《醉翁亭记》自问世起,便引起了很大的影响,人们争相传阅,流传甚广[13]。《醉翁亭记》影响到宋人的文体创新意识,对诗词创作也产生了间接影响;[14]亦以碑拓、曲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呈现,形成跨文本传播。[14]《醉翁亭记》促进了滁州地域文化的发展,滋生出一方人文山水,对后世影响深远,“醉翁精神”与“醉翁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象征。[15]此外,《醉翁亭记》还被入选初中语文教材。[2][16]

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