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县西部和西北部多山,武陵山系余脉,由西南向东北横贯县境。地势大致是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为喀斯特高原和中山,[15]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特点。县境内有大小河流25条,属季 节性河流,源短流小,随天时变化,时涨时落。总长度为485.7公里。酉水为主河道,由北向南纵贯本县东部边境。[3]来凤周为巴子国五溪地,春秋战国属楚巫郡地,元三十一年(1294年)置大旺宣抚司,属四川行省,元末明初先后设散毛、大旺、东流、腊壁、卯峒、漫水、百户七土司,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乾隆元年(1736年)建立来凤县。1914年废府存县,来凤直隶于湖北省。1949年11月9日来凤解放,隶属湖北省恩施专区。1979年12月19日,撤销来凤县制,设立来凤土家族自治县。1983年12月1日,撤销来凤土家族自治县,恢复来凤县建制。[11] 来凤县是中国第一个跨省经济协作示范区(龙凤示范区),是恩施州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2019年7月,来凤县通过脱贫摘帽验收和第三方评估,正式脱贫出列。[16]截至2022年3月,已形成藤茶、油茶、水果、香菇、中蜂等主导产业,[17]拥有商旅文融合、农业特色产业、清洁能源、新型建材、加工制造业等5个百亿产业集群。[18]2022年,来凤县实现财政总收入9.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2024年,来凤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6.35亿元,可比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8亿元,增长3.5%。截至2024年末,来凤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1.30亿元,同比增长12.1%,增加值可比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84.54亿元,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为18.9:14.2:66.9。[19] 来凤县是中国第一个实行土家族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也是中国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享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佛寺摩崖石刻,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摆手舞。[2]截至2023年,来凤县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家(仙佛寺景区、杨梅古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家(卯洞景区)。[10]拥有土家族摆手舞、南剧、地龙灯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来凤打安庆、油茶汤制作技艺、土家族牛王节等省级非遗项目12项。[20] 地名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