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

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
八旗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军事社会组织,后来发展成完整的制度,对于清代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1][2]
八旗是由女真时期的牛录组织演变而来,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战时民众是兵,无战时又是民从事劳作生产。[1][2]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确立八旗之制。[1][3][4]皇太极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编制八旗汉军,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清后期,八旗官兵逐渐腐败,军纪涣散,战斗力低下,先后被绿营新军所替代。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基本灭亡,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并将溥仪驱逐出宫,至此清朝政府正式倾覆,八旗制度正式消亡。[5][2]
清朝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努尔哈赤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努尔哈赤的子侄等人统领。八旗之间没有上下之分,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摄政王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亲政,他将多尔衮所管辖的正白旗归由自己统领,他管辖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便被称为上三旗,其它五旗就是下五旗,上三旗与下五旗之间的职责也区分开来。[6]八旗的兵制分为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禁旅八旗分为郎卫和兵卫,由上三旗管辖,有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汉侍卫、蓝[líng]侍卫负现紫禁城的守卫。驻防八旗分为四大类:[]辅驻防、东三省驻防、直省驻防兵、藩部兵。畿辅驻防是在顺治初年设立的,管理北京附近的地方;东三省驻防兵制管理东北三省;直省驻防是清朝直省驻防的结构;藩部兵制驻防指的是内外蒙古、青海西藏[2][7]
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称八旗制度是清朝立国之根本。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走向衰败没落之路。[6][8]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