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满语:ᡤᡳᠶᠠᠩᠨᠠᠨᡤᡳᠶᠠᠩᠰᡳᡠᡥᡝᡵᡳᡴᠠᡩᠠᠯᠠᡵᠠᠠᠮᠪᠠᠨ),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日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由于清朝时期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号称两江总督。[1] 顺治四年(1647年),顺治帝设置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驻地在江宁,负责管理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的事务,马国柱成为第一任两江总督。顺治六年(1649年),江西河南三省总督取消了对河南的统辖,专门负责江南和江西两省,称为江南江西总督。康熙四年(1665年),对江西总督和江南总督的职位进行了合并,开始使用两江总督这个名称。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于三藩叛乱,设立了江西总督的职位,并升董卫国为江西总督。两江又分为江南总督和江西总督两个职位分别管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平定了三藩之乱后将江西归入江南总督,成为江南江西总督。从此以后,两江总督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咸丰元年(1851年)两江总督陆建瀛战败南京失守。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在江宁“定都”,并把两江总督府改建为太平天朝宫殿。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荃率军夺回南京,两江总督曾国藩在被焚毁的太平天朝宫殿上重建了两江总督府。宣统三年十二月(1912年1月)张勋任末任两江提督,民国成立后,改两江总督府为总统府,至此两江总督制度宣告终结。[2][3][1] 两江总督为二品文官,俸银加额外津贴合计约800两银。清代沿袭了明朝的督抚制度,两江总督拥有地方的行政权、审判权和军权。两江总督担通常同时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职位,具有参劾下属和其他高级官员的权力。两江总督同时需要兼管漕务、河务和盐务。签订《南京条约》后,清廷设立了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咸丰八年(1858年),这个职位由两江总督兼任。自两江总督职位设立以来,共有83位官员担任该职。清朝两江总督在治理两江地区时,在打击匪盗、抗击侵略、赈灾救荒、整顿吏治、治水浚河、整顿盐务和倡导经世思想等多方面发挥了作用,并整顿地方,稳定了社会秩序。[4][5][6][7][8] 设置背景
督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