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是质量小于8~10.8M⊙[b]的恒星死亡后的产物,大多数恒星的质量在约0.1到10M⊙之间,这意味着97%的恒星会演化为白矮星。[8]低质量或中等质量的恒星的核聚变反应结束后,将膨胀成红巨星,在此期间,星体内部通过反应将氦转变为碳和氧。如果红巨星的质量不足以产生让碳发生聚变所需的更高温度,那么碳和氧就会累积起来成为致密的星核,[2]而星体外层部分则被逐渐抛射出去形成行星状星云,最后留下的核心成为白矮星。[9]通常,白矮星是由碳和氧组成的(碳氧白矮星,Carbon-oxygen White Dwarf),但如果星体初始质量为8到10M⊙,其核心的温度可以使碳发生核反应,但不足以使氖[nǎi]发生核反应,则可能形成氧-氖-镁白矮星(Oxygen-neon-magnesium White Dwarf),[10]小质量恒星在氢的核反应结束后,外壳质量很少,由氦构成的星核的质量无法继续增大,当由星核收缩时,温度不足以使氦发生反应,最终演化为氦白 矮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