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舞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随着爵士乐的摇摆风格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类型的统称,有几百种不同风格的摇摆舞,当今仍广泛流传的有:林迪舞(Lindy Hop)、巴尔博亚舞(Balboa)、沙格舞(Shag)、东海岸摇摆舞(East Coast Swing)和查尔斯顿舞(Charleston)等。其主要艺术特点是自由、奔放、活泼,动作多样且灵动, 富有极强的节奏感,不同流派的摇摆舞蹈各具特色。[1][2] 摇摆舞是20世纪初期,经过美国种族矛盾、经济萧条与战争等多方因素催化而诞生的产物。林迪舞作为摇摆舞最早的一种形式,诞生于纽约哈莱姆区的萨沃伊舞厅,由舞者乔治·斯诺登命名,后续延伸并发展出东海岸摇摆舞、巴尔博亚舞等形态。20世纪中期,这种艺术形式蓬勃发展,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并且各种舞厅和乐队迅速发展,意味着正式进入“摇摆时代”。20世纪30至40年代,摇摆舞迎来了被称为“舞厅教练”时期的新阶段,这一阶段舞蹈学校快速崛起,舞厅教学也成为了常态,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诸如虚假宣传的乱象。第二次世界大战、音乐家联盟集体罢工事件以及国家推行的歌舞税政策等多种原因,导致“摇摆时代”在20世纪40年代末正式结束。直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迪斯科舞厅的推动,摇摆舞再度迎来复苏,进入“摇摆复兴”时期和新摇摆舞时代。而当今社会中,摇摆舞仍然是一种广受关注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开设了专门教学摇摆舞的学校和机构,作为一种社交舞蹈和休闲运动,它仍然是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1][2][3][4][5][6][7][8] 在摇摆舞发展的悠久历史中,涌现出众多知名的表演艺术家,如弗兰基·曼宁、艾尔·明斯、兰斯·舍曼、迪恩·柯林斯等,他们在参加诸多比赛获得荣誉的同时,还在诸如《Hellzapoppin》《尽情享乐》《爵士舞》等多部舞蹈相关的电影作品中参与表演或编舞。另外,许多舞者还通过在各地进行教学和指导的形式来传播和发扬摇摆舞文化,他们对于摇摆舞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9][10][11][12][13]。
历史沿革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