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希极限

爱德华·洛希提出的天文学概念
洛希极限(Roche limit),也被称为洛希半径(Roche radius[2]行星与其卫星间的最小可能距离。小于这一距离时,行星对卫星的潮汐作用将造成卫星解体。也常用于双星系统[1]这个临界半径值是法国数学家爱德华·洛希(Edouard Roche)于1848年求出的,所以称为洛希极限。[3]
天文学上,洛希极限用来解释行星环的形成[4],也用来对太阳系天体相互作用和运动作近似估计。[5]洛希极限是一个天体与一个天体之间的距离,在该距离内,第二个天体仅靠自身引力而解体,因为第一个天体的潮汐力超过了第二个天体的自身引力。[6]在洛希极限内的物质受行星潮汐作用大,虽然星环中的颗粒会发生碰撞,但潮汐力仍然强于自身的引力,所以不能聚集成卫星,而形成环系。[7][8]而在极限外,物质倾向于合并,细小的颗粒会受彼此的引力影响粘在一起,不断成长。[9][8]行星环的形成与洛希极限密切相关,正因如此,往往是质量较大的行星才拥有稳定的行星环[4]
洛希极限也常用于行星和环绕它的卫星。有些天然或人工卫星,尽管它们在它们所环绕的星体的洛希极限内,却不至于成为碎片,因为它们除了引力外,还受其他力的影响。木卫十六土卫十八就是这样的例子,它们和所环绕的星体的距离小于流体洛希极限,它们仍未成为碎片是因为有弹性,加上它们并非完全流体。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潮汐力在两个天体中心之间的直线上最强,因此卫星表面的物体能否被潮汐力扯离卫星,要视物体在卫星表面的位置而定。[10]洛希极限决定于主星和伴星的相对质量和密度。如果主、伴星密度相同,则洛希极限值为主星半径的2.44倍;月球的洛希极限值为地球半径的2.89倍,约18,400千米。[11]人造卫星太小,无法产生巨大的潮汐应力[12]
一些内部引力较弱的物体,例如彗星,可能在经过洛希极限内时化成碎片。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在1992年经过木星时解体为21个碎片,1994年7月16日20时15分开始与木星碰撞。[10][13]彗木大撞击是人类有史以来能够看到最为壮观的彗星、行星相撞事件,是彗星落入木星洛希极限被撕碎的实例。[13]
2023年,首次发现创神星行星环。其行星环的距离超过创神星半径的7.5倍,是洛希极限的两倍多距离。其形成原因尚未清楚。先前天文学家观测到的行星环全部位于洛希极限范围内。创神星的行星环出现的位置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例外。[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