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

国军陆军二级上将
卫立煌(1897-1960),字辉珊,又字俊如,安徽合肥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1]
1897年2月16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十五日),卫立煌出生于安徽合肥东郊卫杨村的农民家庭,辛亥革命后考入兵营,后于1916年投身于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卫队营中任职。此后,卫立煌在跟随孙中山进行讨伐的过程中,屡次因功升迁。孙中山去世后,卫立煌部被编为国民革命军上校团长,于1926年起开始率军北伐,曾在与直系军阀孙传芳部的作战中取得“龙潭大捷”。北伐结束后,卫立煌参与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1][2][3]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卫立煌率部北上抗日,于1938年10月在忻口会战中阻击日军,未让日军突破忻口防线,后因日军进攻太原,卫立煌被迫下令放弃忻口,在临汾一带与日军进行第二次阻击战。战斗中,卫立煌部被日军包围,在八路军的协助下,卫立煌得以借道延安成功脱身。同年,卫立煌到达延安后,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较深的了解。[4]在华北抗日期间,卫立煌与八路军形成了良好的关系,在国民党掀起新的“反共”思潮时,卫立煌以和谈的方式避免与八路军产生直接冲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卫立煌被任命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成功指挥了滇缅反击战,打通了滇缅公路国共内战爆发后,卫立煌被迫赴沈阳东北“剿总”司令,因与蒋介石在作战方案上产生矛盾,被蒋介石夺取职务直接指挥,最终国民革命军辽沈战役中失败,东北全境解放,卫立煌因此被蒋介石革职,后被软禁于南京。卫立煌被软禁后,利用除夕松懈的防守逃往了香港[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卫立煌主动与中共方面取得了联系得以回到北京,卫立煌是第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5]先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务委员。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因心肌梗塞等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四岁。[1][2][3]
卫立煌在成功指挥中国远征军滇缅反攻战后,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中国常胜将军”。[6]毛泽东评价卫立煌: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