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吾国

中国国家影像人物志纪录片
《吾家吾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一档针对国之大家的挖掘式纪实采访节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闻新媒体中心、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打造。节目以“为人民留史,为社会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初心,对中国党史、国史及历史事件中的重要相关人物进行全方位的影像纪录,撰写“中国国家影像人物志”。[1]
该系列纪录片于2021年9月30日21:30档在央视新闻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同步首播。[4]
2023年10月1日-7日,《吾家吾国》于晚间档播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央视新闻新媒体、央视频等各平台同步直播。[6]2025年1月,《吾家吾国》再度回归,节目嘉宾包括霍震霆、岑可法、郭光灿等。[7]

剧情介绍

单期节目主要内容
播出时间
主要人物
主要内容[a]
2021年9月30日
到2021年,两院院士、“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已经有101岁了,他是中国航天事业惯性导航和自动化科学技术研究的开拓者,他首次提出的回收卫星的概念为“两弹一星”工程作出了贡献。哪怕已至高龄,陆元九依然坚持工作、学习
2021年10月2日
郑小瑛
想到自己年老之后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计划和想象,而对于1929年出生的郑小瑛先生来说,她的生活只有一个字——忙。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指挥,曾经担任过中央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她觉得歌剧不应该只是某些上层的音乐爱好者享有的,它应该是为大众服务的,她提倡“让歌剧走近大众,让大众走进歌剧”
2021年10月3日
栾恩杰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拥有了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而在我们的身边从来都不缺少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人。在2020年的年底,中国的探月工程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作为探月工程规划制定者和首任总指挥,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每一次奔月之旅,都离不了栾恩杰之名
2021年10月4日
常沙娜是在法国出生的,她的父亲是被称为敦煌的守护者的常书鸿,所以14岁的时候常沙娜就跟着父亲开始在敦煌的千佛洞当中临摹壁画。作为知名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专家,常沙娜先后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外立面的建筑装饰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设计,在1997年,她主持参加设计了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2021年10月5日
17岁时,她的作文得到沈从文赏识被调入北大中文系;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她坚持传播中国文化;她与哲学大师汤一介相爱相伴未名湖畔,她就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乐黛云
2022年1月1日
叶叔华
她是“北京时间之母”,是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天文界第一位女天文台台长。她用一生为她所爱的事业努力,也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她就是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
2022年1月4日
作为中国深海研究的院士,2018年,82岁的汪品先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下潜到1400米的南海深处进行科考,在9天里完成了三次下潜,为中国的“南海深部计划”完成了更多探索。而他的夫人孙湘君教授是中国的孢粉学专家,就在几个月前,他们夫妇二人共同捐赠了多年积蓄200万元,设立了“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
2022年1月5日
92岁的郑振香是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人,也是妇好墓的发现者与研究者。郑振香回忆起当年发掘妇好墓的考古细节,并分享了她日记中所记录的读书笔记与思考,在蛇鼠作伴、环境恶劣的考古一线,她一待就是四十余年,考古铲都磨成了勺子大小
2022年2月1日
蓝天野,表演艺术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演员、导演,他得过很多的奖,他是“中国话剧金狮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全国德艺双馨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而在艺术之外,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头衔——流浪动物保护者。在过去的70年时间里,蓝天野给观众留下了很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曾在经典话剧《北京人》、《茶馆》、《蔡文姬》中饰演重要角色,还曾在电视剧《封神榜》中饰演姜子牙,在《渴望》中饰演王沪生的父亲
2022年2月2日
他是中国内科血液学专家,先后培养出三位院士,在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师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让中国声音传向了世界,他就是“癌肿诱导分化第一人”王振义。98岁的王振义仍坚守工作岗位,他还放弃了专利申请,只为让更多病人可以受益
2022年2月3日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原副院长,他为中国氢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是“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最近,他还主持参与了关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咨询研究工作,很多人都说,杜祥琬先生是“跨界科学家”
2022年2月5日
叶铭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曾经担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学术主任。1986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需要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交换大量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都用打长途电话的方式来进行交换,费用实在太过昂贵,叶铭汉当时是高能所的所长,在他的支持下,科研团队在网络传输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2022年2月6日
他被称作“中国最强焊工”,是中国焊接专业的创建者、第一条高铁的钢轨焊接顾问,也是中国的“焊接泰斗”。虽已95岁高龄,潘际銮仍全力投身于焊接事业中
2022年4月30日
王永志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从载人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长期有人照料的永久性空间站,他的构想成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1992年9月21日,这是一个可以载入中国航天史的日子,这一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工程代号为“921”,王永志被正式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022年5月1日
陆俭明是中国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陆俭明夫人马真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陆老一样从事语言学的研究工作。1958年,陆俭明和马真在北京大学念书的时候,和语言班上的同学们共同参与编写了《汉语成语小词典
2022年5月2日
陈和生院士是中国的粒子物理学家,75岁的他依然工作在科研一线。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作为总指挥,建成了中国目前单项最大的一个科研装置——散裂中子源。这个平台可以帮助中国的科学家们来解决科学技术领域一些重大的瓶颈问题
2022年5月3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是中国的草地农业科学家,他一辈子都致力于草原研究。1956年,任继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任老一直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很微不足道,但是在记者王宁看来,任老对于草原的研究恰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2022年5月4日
王晓棠
王晓棠,出生于1934年。1955年,王晓棠被借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她的第一部故事影片《神秘的旅伴》。1958年,王晓棠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了一名专业电影演员,同年凭借主演的电影《边寨烽火》获得第1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
2022年6月5日
李宗浩,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急救专家,他也是中国现代急救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五十多年,他只专心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拓展急救事业。为了能够让现代急救医学深入人心,他撰写了《中国灾害救援医学》《现代救援医学》等书籍,这也让他成为了急救科普领域的开拓者
2022年10月1日
钱七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老先生是中国的防护工程专家和中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在他指导下,构建的一系列地下防御工程成为了中国战略防御的基石,虽然已经到了[mào][dié]之年,但是钱老仍然活跃在国家战略防护工程的建设前沿
2022年10月2日
沈忠芳已经88岁了,是《导弹人生》一书中十二位中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之一。作为中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和B6系列武器系统总指挥,沈忠芳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和见证者
2022年10月3日
魏江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衣真菌学家,他是中国地衣学科的开创者,中国地衣学的主要奠基人。现在,已经91岁的魏老,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写《中国地衣志》第九卷,目前这份工作已经到了收尾阶段
2022年10月4日
马识途是当代作家、革命家,他与巴金、沙汀等人并称为“蜀中五老”,电影《让子弹飞》就改编自马老的小说集《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马老心里最想说的话就是他的革命经历,马识途老先生是一位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我党的地下工作者
2022年10月5日
孙机,文物专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1960年,孙机先生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在北大历史系资料室工作了二十年之后,1979年他来到了国家博物馆做文物研究,可以说他和古籍、文物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2022年10月6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是中国光合膜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六十多年她一直投身在光合作用的研究当中,致力于揭开光能转化之谜。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现在研究饲料种子的加速培育是匡院士的重点工程
2023年1月22日
[]老先生是中国的翻译家,她是长篇小说《呼啸山庄》的译者,而书名《呼啸山庄》这个译名就是由她首创的。杨苡老先生见证了山河巨变,历经了岁月沧桑,她的百年人生为历史提供了一份特殊的见证,《吾家吾国》带您走近著名翻译家杨苡,共同品味杨苡的传奇人生
2023年1月23日
孙鸿烈是中国的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1973年他率队进藏,带领队员踏遍青藏高原全境,获得了数以万计的一手科学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科研的空白,极大推动了中国地学学科建设的步伐。91岁的他依然深深眷恋着青藏高原
2023年1月24日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揭晓,中国航空动力学专家刘大响院士获得终身奉献奖。“择一事,以命前往;终一生,不负信仰”,是他为航空发动机事业矢志奉献的生动诠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刘大响院士主导建造的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让中国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
2023年1月25日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工业功勋人物,他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核材料、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研究。他是制造原子弹氢弹关键的材料——浓缩[yóu]-235用复合分离膜的主要奠基人
2023年1月26日
冯增昭教授是中国地质学家,碳酸盐岩沉积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发起创立了国际古地理学会、《古地理学报》,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古地理学走向世界。冯先生从一名找矿救国的热血青年到定量岩相古地理学专家
2023年4月29日
1935年9月,牛[bēn]出生于天津,在他11岁那年,经过演员谢添的介绍,他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次拍电影的机会,在沈浮导演的抗日电影《圣城记》中扮演一个村童。在随后的30年里,牛犇相继参演了《龙须沟》《海魂》《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等一大批影片,不断地打磨着自己的演技
2023年4月30日
俞鸿儒院士投身风洞研究60余载,他领导设计的几个风洞型号,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本期《吾家吾国》节目中,记者王宁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听俞鸿儒讲述中国风洞研究逆风翻盘的故事
2023年5月1日
任纪舜,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将近7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的基础研究,包括他确认了中国东南部为加里东褶皱带,发现了滇西为印支褶皱带等。他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1995年,他荣获了中国地质科学领域的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2023年5月2日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响起,演奏者俞丽拿将来自中国民间的爱情传说永久地保存在了琴声中,也让中国人第一次听懂了小提琴的“中国话”。来自传统越剧的曲段《梁祝》以小提琴为媒,在世界乐坛中留下了中国形象
2023年5月3日
王志珍
王志珍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虽然已经年过八十,满头白发,但是她依然在科研一线忙碌着,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蛋白质
2023年10月1日-2023年10月7日
王昂
这里是万米的高空,一架试飞的歼-8战机突然完全失去了动力,开始急速下坠。试飞员王昂正在努力控制飞机的姿态,等待着重启发动机的时间到来。歼-8定型试飞,是他试飞员生涯中重要的一项工作,飞机最终在超越极限的2500米位置恢复动力。“我的信念就是这样,飞机只要能操纵,我是绝对不会跳伞的”,46年过去了,老人的话语依然坚毅无比,正如今天中国空军那无比坚定的喊话一般:“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才能保护台湾!”
胡正先
这里是一个需要极其安静的房间,安静到一根针掉落的声音都不能有,胡正先正在寻找那比蚊子叫声更小的敌军电台的声音。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中的辽沈、平津、解放海南岛战役,他每天的工作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电台是他唯一的伙伴。早一秒钟捕捉到敌台的频率,就有可能挽救一个战士的生命。多记录一句听到的讯息,就有可能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电波永不消逝,长河无声奔去。106岁的胡老依然不愿意停下奋斗的脚步,“为事业,就不能停下。”
“我们建这个公园是为老百姓建的”,当张锦秋在大唐芙蓉园中,看到衣着时尚的游客,从她设计建造的阆苑琼楼间穿行而过时如是说。钢筋混凝土的框架,挑檐下的[chuán]子、斗拱,可以在她的设计中融合,她是建筑业中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应用于当代建筑的领军人物。张先生之所以具有对人类文明如此的理解和表达,基于贯穿她整个建筑人生的根本原则——以人为本,她要为人民拓展幸福空间
这里是一片茫茫荒原,要确定三个采油井位,李德生只有一套地图和一个罗盘。“要有很大的耐心,只能一点一点地找”,李老正是凭借这个“笨”办法,成为大庆油田主要的发现者之一。60多年前,包括李德生、王进喜在内,4万多人参与了大庆油田大会战,谱写了中国石油工业史上壮丽的凯歌。为中国摘掉贫油国帽子的李德生,如今已是百岁老人,仍然在不断思考着石油地质的发展。“我们国家到2030年的时候碳达峰,到2060年的时候达到碳中和,这个任务很艰巨,我寄希望于年轻人,一代接一代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李祥霆始终不敢忘“传承”二字,要改变古琴的“曲高和寡”,就必须推陈出新。让“古琴有古曲,更要有新作品”。他加入“琴瑟筝改革小组”,着力创作新曲。借鉴古筝琵琶、独塔尔等弦乐的演奏方式,创造了古琴演奏中从未有过的新指法。从1956年全国能奏古琴者不足百人,到如今学古琴者接近四百万。他用一把商周的乐器,奏出了新时代的声音,“所以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眼界放宽,可以最喜欢古琴,但是不能只喜欢古琴。”李老兼容并蓄,才得“古曲新声”
卓宝熙
“踏破青山,一生无悔”,卓宝熙用他的双脚为今天的归乡人测出了回家的路,2023年国庆黄金周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9亿人次,这中间的很多人都应该对卓老说一声:谢谢您。他曾参加主持了成昆、青藏、朔黄等30余条铁路线路的工程地质遥感工作,从事了一辈子的铁路勘测工作,他就是给西藏冻土拍X光片的人。卓老一辈子都在路上,让中国铁路穿过世界屋脊是他一生的骄傲
司玉琢
这里是风大浪急的大洋深处,环球航行的司玉琢坐在甲板上,看着八个月来司空见惯的日落美景,船舱里还有几个已经连看了十几遍的电影磁盘。为了能完成教学和研究任务,他年复一年地体验这种枯燥的日子,只因为心中的那团火始终没有熄灭,在海商法的领域里,必须有中国的一席之地。“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一件事”,司老将他的全部生命都奉献了祖国的海商法,一片赤诚只为一个金色的梦想——向海图强
2024年2月11日
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游本昌,他是一代观众心中的济公,年过九旬的他再攀高峰,塑造了电视剧《繁花》中经典角色——爷叔。如今,他集合一批有共同理想的年轻人,播撒梦想的种子,为乡村基层带去戏剧美育教育
2024年2月15日
韩济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疼痛学家、我国疼痛医学的开创者,年过九旬依旧在医学的迷宫里努力探索。从怀疑到坚定,他在疼痛医学领域这条道路上已走过半个多世纪。韩济生以确凿的实验数据和创新的神经学理论解释针刺镇痛原理,改变了西方医学界长期存在的“针灸不科学”的偏见,将中医针灸推向了全世界
2024年2月16日
余梦伦是一位在基层岗位工作了60多年的“蓝领院士”,也是中国弹道式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开创者之一。工作在科研一线,为中国火箭设计出飞天弧线,就是余梦伦最大的幸福
2025年2月3日
岑可法,中国工程院院士,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供应紧张,岑可法成功攻关“水煤浆”代油技术,每年为国家节约燃油约250万吨。他的诸多成就,填补了国家多项技术空白[8][9]
2025年2月4日
霍震霆穿梭于体育、国际交流、商业等领域,助力中国在亚足联破冰,梦圆奥运[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