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斑麻蜥

蜥蜴科麻蜥属的一种较常见的小型卵生蜥蜴
丽斑麻蜥(学名Eremias argus)是蜥蜴科Lacertidae麻蜥属Eremias)的一种较常见的小型卵生蜥蜴[3][4],别称蛇虫子、麻蛇子蝎虎子、蛇虎子等[2],包含指名亚种Eremias a. argus)和西部亚种(Eremias a. barbouri)两个亚种[1]。丽斑麻蜥分布于朝鲜,蒙古,俄罗斯中国等地[4][5],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宁夏青海等地区[6]。常栖息在3000米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边缘以及干草原植物丛下,沙质农田附近亦有之[7],喜温暖、干燥、阳光充足的沙土地环境[8][6]
丽斑麻蜥体小,幼体:24-36mm;成体:44-62mm[4][1],吻较窄;头背具对称大鳞;有两枚大的眶上鳞。颈、躯干、四肢背面具粒鳞;腹面鳞较大;四肢均具五指、趾,有爪,后肢前伸达胁部。背面暗棕色或棕绿色,头背及尾后无斑[9][4],幼体体侧有浅色纵纹,纵纹之间散有黑边色浅的眼斑;成体纵纹不显但眼斑清晰,两侧眼斑左右联成黑横斑;雄性背面色斑清晰,腹面橘红雌性背面色斑较昏暗模糊,腹面黄白色[9][8]。丽斑麻蜥喜白昼活动觅食,5-7月为繁殖期,5月初可见交配,7月中仍可见产卵个体,窝卵数2-8枚,卵白色[8][1]
丽斑麻蜥主要以各种昆虫及其幼虫为食,有益于农牧业生产。其干制全体还可入药,有活血祛[],解毒散结,镇静等功效,主治骨折淋巴结结核气管炎和羊癫风等[10][11]。其种群数量稳定[5],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12];2015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定丽斑麻蜥为无危(LC)[13];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评定丽斑麻蜥为无危(LC) [5]

物种分类

丽斑麻蜥隶属蜥蜴科Lacertidae麻蜥属Eremias),英文名为Mongolian Racerunner,是一种较常见的小型卵生蜥蜴,起源于中亚地区[1][3]。截至2023年,全世界已发现的麻蜥有50种左右。中国现有9种,其中以丽斑麻蜥最为多见[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