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

朱熹、吕祖谦编著的理学选辑
《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吕祖谦合编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选取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2]朱熹曾宣称: “四子[a],六经[b]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3]
《近思录》按照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内容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圣人的道德修养,涵盖了四书、五经和北宋诸子著作,是宋代濂洛关闽之学全面、集中、简明、概括的表述,其所选录的 622 条语录体现了四子思想的精华,也反映了他们思想的概貌。[4]《近思录》开篇的“道体”即提及周敦颐著作《太极图说》中的概念,即“太极本体创化万物的宇宙生存论模式”。后面又介绍了程颖、程颐理学的主要理论建构,如“性即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变化气质”的方法论等。最后收录了张载的“以气为主”主张,并对他“向心性”“义理”和“内圣外王”等思想有深入阐释。[5]
《近思录》是朱熹确定儒家道统的依据,也是他传播理学思想的工具。它被列为朱子学派的入门书籍,也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6]《近思录》在封建社会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体现,代表着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国学大师钱穆把它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传习录》并列,看成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七部基本经典。[7]哲学史家陈荣捷评价说:“《近思录》是中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是北宋理学之大纲,更是朱子哲学之轮廓。”[8]

书名释义

《近思录》一书的题名来源于《论语》,其中子夏说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古注对此段文字进行了解释,认为“切问”指的是“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近思”意味着“思己所未能及之事。”,宋代理学家朱熹进一步指出,子夏在此提及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四个方面,其实都与学问思辨相关,其总体要求在于“心不外驰,而所存自熟”,亦即专心致志,深入思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