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伯之春-抖音百科
2010年起在阿拉伯地区发生的革命运动
创建同名条目 阿拉伯之春 ( 阿拉伯语 :الربيع العربي, 英语 :The Arab Spring)是2010年12月起以“民主”“民生”为口号发生在西亚北非等阿拉伯地区的革命运动。“阿拉伯之春”这一说法最早源自西方媒体的报道。 [1] 21世纪以来, 阿拉伯世界 面临 着诸多社会问题,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失业率激增,在2008年 金融危机 的冲击和阿拉伯地区低 民主化 的政权统治下,阿拉伯世界的社会矛盾愈发激烈。2010年12月17日, 突尼斯 的小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自焚事件引发了突尼斯群众的愤怒情绪。以 突尼斯 , 埃及 , 利比亚 , 叙利亚 , 也门 , 伊拉克 为主要国家,阿拉伯世界相继发生示威游行:2010年12月开始,突尼斯发生了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 游行示威 和民主活动;2011年1月中旬也门爆发反政府示威游行;2011年1月25日,埃及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2011年2月14日 巴林 爆发反政府游行;2011年2月16日,利比亚民众在 班加西 举行了抗议活动;2011年3月15日,叙利亚爆发国内冲突。其他 阿 拉伯国家 在2010年到2011年间都爆发了不同规模的示威游行,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大部分国家都进行了政治改革甚至政府改组。 突尼斯 总统 本·阿里 带领全家逃亡到 沙特阿拉伯 ,结束了他在突尼斯23年的执政; 埃及 穆巴拉克 被迫辞职 ,结束了其长达30多年的专制统治; 利比亚 前领导人 卡扎菲 被反政府武装打死。 [2] [3] [4] “ 阿拉伯之春 ”既没有带来经济发展和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也没有带来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更没有向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而是引发了经济衰落、社会动荡、难民危机和“伊斯兰国”的兴起。 伊拉克 战乱升级,国家面临分裂; 叙利亚内战 僵局难破,和平遥遥无期;利比亚教俗冲突持续升级,重建进程困难重重; 埃及 持续动荡与变革; 突尼斯 机遇与挑战并存; 也门 发生“代理人”战争,大量难民出逃前往其他国家。 阿拉伯 人民所希冀的阿拉伯之“春”没有到来,阿拉伯之“冬”却挥之不去。 [1] [5]
词汇来源 “ 阿拉伯之春 ”(The Arab Spring)一词来源于“ 人民之春 ”(Spring time of the Peoples)和“ 布拉格之春 ”(Prague Spring)。人民之春发生在1848年,起源于 西西里岛 并快速蔓延到 法国 、 德国 、 意大利 和 奥地利帝国 ,是一场反对 欧洲 君主制 的起义。 [6] 布拉格之春 是发生于1968年1月至1968年8月20日的 捷克斯洛伐克 ,旨在实现经济和政治 自由化 。 [7] 阿拉伯 之春由二者引申而来,用以形容阿拉伯民主运动。“ 阿拉伯之春 ”的说法最早源于网络,后被 美国 《外交杂志》使用,进而扩散开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