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教

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哲学命题
“四句教”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重要思想命题,内容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是对应《大学》心、意、知、物而提出的,包涵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观点。[5]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九月,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的内涵产生不同理解,王阳明邀请二人于越城天泉桥上进行讨论,史称“天泉证道”。二人对四句宗旨有不同的看法。王门弟子王[]认为如果人心没有善恶分别,那么人的意念也不应有善恶,据此,良知和物也是无善无恶的。[6]而钱德洪则认为因为人有私欲,所以意念有善恶。格、致、诚、正、修等功夫都是为了使心体恢复到无善无恶的状态。针对王、钱二人的意见分歧,王阳明认为二者针对情况不同,应当相互结合取用,不能偏执一边。[7]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期思想的精华,它的提出标志着宋明理学的新发展。“四句教”在扬弃理学与佛学的基础上,将哲学理论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8]“四句教”自产生就引起王门内部争论,王阳明的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据此分别主张“四有说”和“四无说”,之后又有周汝登许孚远就此产生的“九谛”和“九解”之争。[9][10]中晚明时期是阳明后学发展的高峰期,诸如江右王学的邹守益罗洪先,泰州学派管志道等人对“四句教”中包含的禅学思想进行修正。晚明时期,理学内部转型的主流方向是“由王返朱”,泰州学派李贽首先批判“四句教”中包含的虚假道学,此后还有诸如浙东学派的高攀龙、刘宗周黄宗羲等人,他们以“四句教”为切入点,批判阳明后学将“良知”流于“玄虚”,对阳明后学之中的某些问题加以辨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

天泉证道

“天泉证道”事件记载了钱德洪王畿关于“四句教”的争执,文献记载于《传习录》下卷、《年谱》《王畿集》中的《天泉证道纪》等文献中。[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