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

五胡十六国时期乞伏鲜卑建立的政权
西秦(385—431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政权之一,由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所建立。其国号“秦”以地处战国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用西秦之名,以区别于前秦后秦[1][2][11][7][8][9]
公元385年,鲜卑酋长乞伏国仁在陇西称大单于,被前秦封为苑川王,都勇士川(今甘肃榆中)。公元388年,其弟乞伏乾归继位,称大单于,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公元400年,降于后秦。公元409年,西秦复国,乞伏乾归重新称秦王,改元更始。公元412年,乞伏炽磐在西秦王权之争中脱颖而出,即位称帝,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他笼络汉族羌族内的有为之士,巩固政权,发展生产,东征西讨,使西秦进入了极盛时期。公元428年,乞伏炽磐因病去世,其子乞伏慕末继位,改元永弘。公元429年,北凉联合吐谷浑,进攻西秦都城枹罕,大败守军;乞伏暮末被迫迁都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公元431年,夏主赫连定围攻南安城,乞伏暮末被迫出城投降。不久,西秦王乞伏暮末及皇族五百人都被赫连定杀害,西秦灭亡。西秦传四主,历四十七年。[1][2][11][7][8][10]
西秦疆域极盛时,大约控制了今天甘肃陇西与青海东部一部分地区,号称统有河、梁、秦、凉、东秦、商、益、沙、定等九州(一说十一州,还有北河南梁二州)三十四郡。国家政治制度基本上仿照汉魏以来内地汉族封建政权的形式,但又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乞伏鲜卑原是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迁入陇西并建立政权后,经济上一部分进行农耕,一部分仍保持着游牧;文化上逐渐汉化,大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同时盛行佛教,炳灵寺石窟是西秦宗教信仰与艺术水准的集中体现。西秦地处中国内地与中亚欧洲印度等地的交通要道上,为各个地区交通往来、文化交流的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1][2][11][7][8][4][6][12][13]

国号由来

其国号“秦”以地处战国秦国故地为名。其高祖乞伏乾归称“秦王”。《十六国春秋》始用西秦之名,以区别于前秦后秦[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