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理论(String theory)是理论物理学的学科分支,简称弦论,声称所有物质的基本组成对象不是粒子,而是弦。这些弦像小皮筋一样,非常细也非常强。一个电子可以被设想成为一个弦,它在非常小的尺寸上振动和旋转。超弦指的是考虑了超对称的特殊性后的弦。[1]有时,弦理论也被称为超弦理论,很多资料和文献并未对二者进行明确区分[7][2][3],这是因为大多数的弦理论问题都是在超弦状态下解决的,因为超弦可以将弦的26维降到10维内讨论,可以解决快子的不稳定因素。[8][9]从弦理论的建立到超弦理论的诞生,一共经历了17年[7],弦论或超弦被认为是还未被验证的万有 理论,涉及到的领域十分深奥,包括额外维度、量子涨落和黑洞等。[1] 从1968年开始,科学家意识到了弦理论的重要性。研究人员发现相互作用的粒子,也就是强子,它们的散射振幅的高能行为,可以用一个一维弦的动力学来描述。在弦理论中,粒子对应着弦的不同振动模式。弦可以被分成开弦和 闭弦两种。开弦有两个端点,可以在时空中随时间演化出一个两维世界叶面。闭弦是没有端点的闭合圈,可以在时空中演化呈一个等价于柱面的两维面。到了1973年和1974年,很多科学家放弃了进一步研究弦理论,转而研究量子色动力学。之后,进一步研究表明,任何量子力学意义上自洽的弦理论,一定会包含闭弦,也就是包含引力的相互作用。这说明,弦的的尺度大约为普朗克10-35m,同时弦还具有超对称性。1984-1985年爆发了关于超弦的第一次革命,一大批理论物理学家投入了关于该理论的研究。后来,在第二次超弦革命中,非微扰弦取得了重大进展,M理论统一了5种不同的弦理论和11维超引力。M理论除了预言了额外维和超对称性的存在,还为黑洞熵[shāng]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解释。[10] 弦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几个主要的版本,包括玻色弦理论、开弦、闭弦、超弦以及M理论。[4]物理学中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实现量子引力化,并将引力与自然界的其他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即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强相互作用力统一起来。弦理论被认为是目前唯一能够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如果弦论中的M理论被证明存在,那就可能会引发一场人类对时空本质、时空维数、相互作用本质,以及暗能量本质的革命性认识改变。[10]
基本概念
20世纪70年代,物理学家在研究量子理论时,已经能够使用量子场论描述电磁力、弱力和强力,但在构建引力的量子场理论时遇到了困难。1968年之后,物理学家开始用一维振动的弦来模拟基本粒子,这样强力就可以用欧拉函数进行描写,弦理论也由此诞生。[11]弦理论不再对物质粒子和力粒子进行区分,而是把它们都看做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物理世界有一种更根本的,被称为“弦”的物质,弦组成了万物。这个理论也被支持者称为终极宇宙理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