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是中国神话中的神兽,别名九尾神狐、九尾之狐。它住在青丘国,状如狐狸,有四只脚和九条尾巴,其叫声似婴儿啼哭,且以人肉为食。[1]其性格复杂,时好时坏,在神话故事中,常被认为是财富、祥瑞的象征,有时善于蛊惑人心。[2]
九尾狐最早出现在《山海经》等文献,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之后随着发展,其形象不断变化,最早以其动物属性为主。秦时期被夸张为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汉代,九尾狐的祥瑞意义和子嗣繁盛的意义得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国家分裂和政权纷争,九尾狐的祥瑞地位开始下降。唐代天狐崇拜盛行,九尾狐由瑞兽转而成为妖物。宋代摧毁狐王庙,文献在提到九尾狐时多冠以“妖”和“野”字,九尾狐彻底沦为妖邪之物。元代,其妖邪形象进一步强化。明代,九尾狐所带有的妖邪意义被接受并广泛传播,一般指代淫荡的女子。清代,九尾狐的意义徘徊在祥瑞和妖邪之间且出现人格化的特点。人们对它的看法不再极端。[2] 九尾狐在古代被视为王权政治的象征,还寓意子嗣繁盛,除此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祥瑞意义,随着时间演变,九尾狐又被视为妖邪的象征。同时,九尾狐被认为是东方苍老七宿中的"尾宿"象征且九尾狐的“九”并不代表九条尾巴而是指大尾巴。在现代作品中,九尾狐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经常被引入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如《后山海经》系列绘画作品、《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2] 基本概况
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