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线(英语:38th Parallel、韩语:38선)是朝鲜半岛中部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4] 历史上,朝鲜半岛曾四次提出划分三八线。[5]19世纪末,在日俄谈判中,首次提出以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割朝鲜半岛,但双方并未就此达成一致。[6]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于1945年投降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驻三八线以北的朝鲜半岛的日军部队向苏联投降,以南的朝鲜半岛、琉球群岛等地的日本部队向美国投降。[1][3]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以三八线为临时分界线的朝鲜半岛南北方政权分别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7]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介入后,朝鲜人民军被迫撤退到鸭绿江一带,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决定以三八线作为临时分界线,中朝联军同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1]停战协定生效后,为了避免爆发军事冲突,朝韩双方从过这条临时分界线两边各向后退2公里,形成了一个宽4公里、长度约240多公里的非军事区。[3]因为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与三八线位置很接近,几乎重叠,所以人们习惯称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为三八线。[3] 对于朝鲜半岛,三八线的划分从根本上导致了朝鲜民族的分裂,以及而后朝韩双方的数次冲突。[8]对于世界局势,三八线不仅奠定了美苏两国在亚洲持续近半个世纪冷战格局的基础,还影响了朝鲜、韩国、中国、日本、美国的相关军事部署,以及各国围绕着三八线的持续博弈。[9] 概念定义
三八线,北纬38度附近横亘于朝鲜半岛中部的军事分界线,在韩语中也被称为停战线(韩语:휴전선)、军事分界线(韩语:군사분계선)。[4][10][11]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为界线分别接受日本投降,而后该军事分界线发展成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个政权的政治分界线。[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