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鲷[diāo],即辐鳍鱼纲鲈形目慈鲷科(Cichlidae)鱼类的统称,[14]截至2023年,在COL的分类体系中分为235属1700种。[15]其起源于距今1.46亿至6500万年前的侏罗纪前期。[16]现存的慈鲷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中美洲以及非洲的一些大型湖泊,如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维多利亚湖,另外在以色列、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印度也有分布,栖息环境多样,喜欢生活在淡水湖泊、溪流、沟渠、河口区,还可以栖息于水中的砾石堆、枯木群、石洞或水藻丛等地。[8]部分物种适应湍急水流,少数物种能适应咸水环境。[4] 慈鲷体型小,体长约0.2~100厘米左右,[6][4]嘴部可伸缩,唇厚,体被小中型鳞,[8]侧线分离或连贯。背鳍单一不断,牙齿多型,展现高适应性。[8][4]慈鲷觅食范围广 泛,从藻类到小鱼均会取食,方式多种多样。[8][4]它们具有强烈的领域性和攻击性,特别是繁殖期的雄鱼会用战斗的形式来维护自己的领地。[8][17]慈鲷进化出多种交流方式适应群体生活,如视觉信号的体色和动作,听觉信号的叫声,化学信号的亲子识别等,用于传递复杂信息和协调群体。[4] 慈鲷的野生资源主要是受到同类捕食、外来物种的入侵及人类对自然所做的各种活动影响。[4][3]截至2023年,慈鲷科中共有1432种被IUCN列入,其中5种灭绝(EX)、117种为极危(CR)、82种为濒危(EN)、112种被列为易危(VU)。[16][3]慈鲷因具有养殖食用及观赏价值而被全球各地广泛引进,如今已是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水域最常见的外来鱼种。估计全球慈鲷至少有2000种以上,是硬骨鱼类中种类数名列前茅的家族。[18]部分种类的慈鲷是重要食用鱼类,如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是中国养殖规模最大的引进水产品种之一,具有较大经济价值。[19]其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被称为“白肉三文鱼”。[10]除食用价值外,部分种类的慈鲷也是广受欢迎的观赏鱼,如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等,[20]三湖慈鲷也是一类知名观赏鱼。[13] 起源演化
慈鲷的化石记录非常匮乏,最早发现的标本可能可以追溯到距今5700万至3700万年的始新世的北美和南美热带地区,而非洲东部的标本则可以追溯到距今2400万年左右晚渐新世和早中新世。由于这些化石都属于相对特殊化的物种,它们都需要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来发展出这些特殊化特征,来应对特定环境的挑战,因此研究者们推断慈鲷家族可能更早地就已进化出现,可能是在距今1.46亿至6500万年的上侏罗纪和白垩纪岗瓦纳超大陆分裂之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