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无哀乐论-抖音百科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嵇康所作的一部音乐美学专著,创作于公元260年。[1]全文约六千余字,文中通过秦客(嵇康自设的对立面)与东野主人(代表嵇康本人的观点)之间的八次答难,阐述了“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思想,即音声或音乐是否有情感的命题。[2]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认为音乐的本质是无关于人情感和政治的“自然之和”,它产生于元气和阴阳五行的变化,不会随外物变化而变化。同时嵇康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证了“声无哀乐”,其一是“音声无常”,即在不同方域、不同风俗的音乐中,由于民族文化心理、审美习惯和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音乐中的哀乐情感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3]其二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即人的内心情感(“心”)与音乐(“声”)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2]音乐不包含人的情感,也不能使接收对象产生情感。[4]音乐的情感功能在于其“躁静”之功和“导情”之能,即音乐能引起聆听者情绪上躁动与安静的变化,并能引导和抒发聆听者内心隐藏的某种情感。[5]最后嵇康认为音乐的“移风易俗”并不在于哀乐之情,而是靠音乐本身的平和精神,他对于音声移风易俗的解释,削弱了音声所具有的政治教化功用的影响。[5]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美术思想史上一部极具思辩性的美学著作,在其问世后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6]它第一次将音乐当作独立的艺术加以研究,提出了不少颇有价值的理论,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把音乐的地位提升到美学、哲学的层面上,对后来的乐论和文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直至今日,《声无哀乐论》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基础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与《乐记》《溪山琴况》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三部经典著作。[6]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