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的哲学著作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语Grundlage der gesammten Wissenschaftslehre英语Foundations of Science of Knowledge)是德国哲学家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这部著作的完成标志着费希特哲学体系的形成。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论证了由知识学三条原理推演出来的八条定理及其各个步骤。[2]该书构思成熟于1793年,原来是费希特耶拿大学讲授的课程。于1794年9月在莱比锡出版上半卷,1795年8月出版下半卷。1802年初,费希特将该书与《知识学特征论纲》合并,出版了图宾根版和莱比锡版。[1][2][3][4][5]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的主要主题是讨论关于知识的科学,费希特在此书中试图从“自我”出发推出一切知识的形式、内容和对象。[6]费希特认为本原行动是一切思维与存在的本原,是绝对能动的自我,是主客统一体,把握这样的本原行动只依赖人的理智直观。因此,建立知识学体系必须是经过理智直观到达普遍性,然后经过逻辑推演到达特殊性,这样的进路是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本方法。[2][7]全部知识学的推论得出的最终命题是自我和非我相互规定。[8]费希特认为,“自我”是一切知识经验的绝对在先的和无条件的根据或出发点。从“自我”出发,费希特构造了作为整个哲学体系主要内容的三条基本原则:“自我设定自己本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统一”。[2][5]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是整个费希特学说体系的基础,是研究费希特先验哲学的最主要依据。费希特的知识学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显示了理性的无穷创造力,构成了近代欧洲理性主义哲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费希特为克服康德哲学的二元论问题,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以抽象的、唯心主义的形式,阐发了主体的能动作用、矛盾的对立发展、以及理性认识和实践活动相统一的思想,这对其后的谢林和黑格尔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5]阿多诺对此评价道:“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开启了德国哲学以主体为中心建构体系的道路。”[2]

书名释义

“知识学”一词的德文是 Wissenschaftslehre ,严格来说应该翻译为“科学学说”,这个词在中国学术界通常被翻译为“知识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