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隆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屠隆(1543年[a]—1605年),字长卿,后改字纬真,号赤水、由拳山人、蓬莱仙客、鸿苞居士、冥寥子、一衲真人[2]等,浙江[yín]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是中国明代的文学家、戏曲家。[3][4][5][6]
屠隆家境贫寒,出生于浙江鄞县桃花渡的一个布衣之家。[3]少年时屠隆才思敏捷,落笔成文,早年从沈明臣学诗。隆庆四年(1570年)屠隆落第,信心败落,后为巡海使者刘[xuān]作《溟海波恬赋》而名声大振。[2]明万历四年(1576年)屠隆中举,次年中进士,初任颍上知县,修河堤除水患,百姓筑绿波亭纪念其功德。两年后,屠隆调任青浦知县(并完成了《由拳集》),遇大雨成灾,他督促官吏和民众修理江堤解决水害。后屠隆升迁为礼部主事,次年他被俞显卿诬陷在宴会上与宋世恩公然纵淫,虽最终真相大白,屠隆却也因诗酒放浪被废职。罢官后屠隆返乡生活,途中加入白榆社,期间撰写《白榆集》。[3]白榆社活动之余,屠隆纵情声伎,悠游吴越,四处游仙访道。屠隆回家乡鄞县定居并以卖文为生,常与女儿瑶瑟唱和。晚年家贫,屠隆乞邻度日,但仍与伶人厮混,蓄养家班并四处演出。他谈玄说佛,却也沉溺纵欲,其风流个性在当时引起诸多议论。最终,屠隆因“情寄之疡”病倒,作《辞世词》谢世。[1][7][5][6]
屠隆谈佛论道,以儒学为主导,在哲学思想上主张三教合一,[8]不可偏废。文学理论上,他是晚明文学由复古思想向性灵思想过渡的代表[3],早年受复古论影响并注意到了复古派理论与创作的缺陷,后期突破了七子派格调理论的藩篱,由复古走向新变,向性灵说转型。[9]他反对以古绳今,主张以“至”“适”论诗;强调诗歌创作的主体性,认为诗人的性情、性灵在诗歌创作中占有主导地位;提倡诗歌风格的多样性。[10][5][6]
创作上,屠隆的诗歌创作才气纵横,率意任性。[10]前期基调乐观,浪漫气息与自然通俗兼备,后期诗作较为消极,深沉内敛。[3] 其散文提倡性灵,主要呈现通脱俊爽、秀雅明丽、诙谐雅谑、奇幻雄壮四种风格特征。[1]他创作的戏剧有自传性质,以文词派的风格为主,曲词骈丽文雅,多用典,戏曲创作内容多夹杂神佛道化。[8]屠隆博学多才,诗文、戏曲、书画造诣皆深。著作有传奇《昙花记》《修文记》《彩毫记》三种,诗文有《白榆集》《由拳集》《鸿苞》《考槃余事》等。[2]屠隆戏曲创作中提出的“双美”论启发后世,其诗歌代表着诗坛新变的趋势,在晚明诗歌发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王世贞欣赏他的文学才华,将其列为复古派“末五子”之一。[1][11][5][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