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日本作家
1
4
川端康成(日语名: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大阪人,是日本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小说家、评论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1]
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出生于日本大阪府茨木市。幼年时期,川端康成的家人因病相继去世,他辗转寄居在远亲家中,过着孤独、惨淡的童年生活,逐渐形成了易伤感的性格。1921年,川端康成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现今东京大学)国文学系,并与友人复刊《新思潮》杂志,陆续发表了《招魂节一景》《南部氏的风格》等文章,得到了许多一流大家的认可,在文坛上小有名气。1924年,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创办《文艺时代》杂志,以此为阵地发起了新感觉运动,宣告了“新感觉派”的诞生,引起了文坛的注目。二战开始前,川端康成陆续创作了《伊豆的舞女》《浅草红团》《水晶幻想》等作品,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坛的地位;在二战期间,川端康成无心纠结政治时局,潜心研究日本古典作品,写下了经典之作《雪国》;在二战结束后,川端康成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对现实失望和迷惘,决心继续宣扬日本传统文化和呼吁和平,转身积极投入到政治生活和和平运动中,为日本文学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纸质遗书。[3][4]
川端康成的创作类型众多,除小说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散文、随笔和评论文章等,主要成就在小说领域,代表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山音》《古都》等。[2]他的作品往往体现出日本的传统美学思想,具有自然美、女性美、色彩美和语言美等特点,具有久远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5]凭借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广泛的艺术影响力,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在菊池宽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等著名奖项上,成为了日本文化功臣。1968年,他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之后亚洲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东方作家的魅力。[3][6]
川端康成辛勤笔耕数十年,为日本文学的发展,为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日本为纪念他设下了茨木川端康成文学馆、镰仓文学馆日本近代文学馆等纪念馆。[3]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