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螳螂拳

北派螳螂拳的拳种之一
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是中华武术拳术之一,属于北派螳螂拳的一种。[2][1]七星螳螂拳创立于光绪十八年(1892),由山东烟台人王永春创立,因其师从平度李之剪嫡传拳法,结合华山长拳及《少林螳螂拳谱》并应其武馆堂号“魁德“二字而命名。[6][7][2]
七星螳螂拳最早传于山东胶东一代。[8]王永春曾设立武馆传授拳艺,其中,他的晚期弟子范旭东,为七星螳螂拳名师,他先后招收了杨维新、林景山、罗光玉等学徒。[9][10]1919年,范旭东的徒弟杨维新、罗光玉、王传义至俄罗斯西伯利亚霍地打擂台,击败俄国大力士,七星螳螂拳名气大增。[11][7]同年,范旭东的弟子罗光玉南下任教,螳螂拳呈现出由北向南的发展趋势,涉及广东佛山、香港、东南亚等地区。[12]由于七星螳螂拳是由螳螂拳演变而来,因此“七星螳螂拳"尊王郎、李秉霄为鼻祖,李之剪为初祖,王永春为始祖。[13]
七星螳螂拳练习总则为踢、打、摔、拿、点。[14]该拳法重意不拘形,拳架以“七星步”为基础,手法虚实结合,正奇互变。[6]拳功体系分为基本功练习、套路技术、拆练和功法四部分。[15][16][12]经相关研究分析,多数山东地区七星螳螂拳练习者均为林景山一系,主要集中于青岛市烟台市及周边县区。[17]东北三省地区流传的七星螳螂拳拳法则是由肖树斌、王传义、胡永福等一大批螳螂拳家传授。[18]
七星螳螂拳注重内外兼修,长久练习,对修炼者的形体、技击和涵养气质,均有较大的提升。[19][20]七星螳螂拳遍布中国各地乃至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17][3]走进校园和社会传播已成为七星螳螂拳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形式。[21]2021年,七星螳螂拳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命名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