酆都

中国传说中的地府地狱
[fēng]都是中国传说中的地府地狱,是道教中的鬼城阴间天宫。东晋葛洪的《元始上真众仙记》又将酆都称为酆都山,东晋道经《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称之为罗酆山[1][2]
酆都的地狱理论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鬼族文化,鬼族就是以氐羌部落为主体的原始民族。东汉时期,鬼教巫风又与道教文化所结合,为鬼城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和地狱观念被引进道教文化的中心酆都,与中国民间和道教的鬼神信仰、地下阴间之说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鬼城文化。到了唐代,民俗观念中已普遍出现将酆都与鬼域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但宋以前史料中的“北罗酆”“北酆”“酆都”皆为虚指,并未依托于任何人间实有地方。宋朝时,一方面有道教作品的渲染,说酆都是降魔伏鬼之地;另一方面有史料证实,南宋时就有人曾不经意地将“豐都”误写为“酆都”。道教信徒已将其胜地“豐都”与鬼域 “酆都”混为一谈,“豐都”被道家附会为 “冥狱所寓”。明洪武十四年,“豐都”更名“酆都”,这一政府行为使“鬼城就在四川酆都”的讹传大量传播。[1][2][3]
1958年,周恩来总理将“酆都”重新定名为“丰都”,鬼城也成为一种人文特色景观。酆都相关的鬼神文化经过千年的发展,与道教,佛教,儒教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在民间信仰中,人们将祖先祭祀、烧纸钱等活动与地府联系在一起。酆都虽然是佛道虚构的幻境,但在一些古典小说和戏剧中卻被描绘得活灵活现,现代也有很多以酆都为主题的小说及影视作品。[1][2][4][5][6]

基本概况

道教认为酆都即为鬼神之地,东晋葛洪的《元始上真众仙记》又将酆都称为酆都山,东晋道经《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称之为罗酆山。梁陶弘景《真诰》卷十五《阐幽微第一》载:“酆都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山下有洞天,在山之周回一万五千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洞中有六宫,辄周回千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也。”道教的北方癸地指北方极北之地,此北方阴位是道教地府所在,酆都六宫是人灵魂的最后归宿。这是南北朝道教对酆都的想象建构,后世道经对酆都的描述大都源出于此。[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