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

中国相声表演艺术家
1
4
马三立(1914年9月25日—2003年2月11日)[1],别名马桂福,祖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回族,生于北京[2],从小生活在天津,直至2003年2月11日去世。中国相声第五代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大师,创作表演的作品被称马派相声。曾任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3]
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12岁跟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著名相声演员周德山为师。[4]1933年19岁时,娶妻成家。[4]1935年,其父亲马德禄去世,开始以说相声养家糊口。[4][5]1940年,马三立与耿宝林搭档在宝和轩茶社演出,同年,他加入的“联义社”。[6]1945年,他在天津兄弟曲艺剧园说相声,并随团到北京大观楼戏院演出。[6]1947年,登上天津大观园剧场,与侯一尘搭档,大受观众追捧。[3][6]1948年,在北京凤凰厅茶社明场演出,同时在华声电台说相声兼报广告。[3] 抗战胜利后,继续在京津两地表演相声[3]
1950年春节,马三立回到天津[4]参加了成立红风曲艺社。他把老相声段子《百家姓》改为《新百家姓》,受到听众欢迎。导演谢添为他提供了许多创作素材,他加工后写成了相声小段,如《送人上火车》《所答非所问》等。[4]1953年,参加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入朝鲜为志愿军演出,归来后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曲艺团演出。[4]1954年,加工、演出何迟创作相声《买猴儿》,塑造了“马大哈”这一艺术形象。1955年,在北京政协礼堂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演出,周恩来总理听了他的相声《买猴儿》《扒马褂》后对他盛赞。1956年,毛泽东主席来天津时,他进行了一场演出,演出结束后拜见了毛主席。[4]当年,被任命为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3]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被下放至天津东郊劳动改造[2]在农村,尽管生活艰难,坚持劳动间隙练习技艺并为当地群众表演。[7]1959年,马三立被下放至天津东郊劳动改造。[8]1966年,“文革”开始后被打为“牛鬼蛇神”。1970年,携全家下放到南郊区北闸口,下放期间不忘记相声艺术,1977年返回曲艺团。[9]1979年初,有关部门宣布错划“右派”予以平反。
1979年,凭借相声《买猴儿》在天津市国庆献礼演出优秀节目评奖中获“献礼展览演出荣誉奖” 。[3]1979年10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4]1981年,演出相声《似曾相识的人》,成为他代表作品之一。[10]1985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相声《大乐特乐》[11],受到热烈欢迎。1992年,荣获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