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棠

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
陈济棠(1890年-1954年)字伯南,人称“南天王”,粤系军阀代表,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1][2]
光绪十六年(1890年)2月12日陈济棠出生于防城县河州垌望兴村(今广西东兴市东兴镇大田村)[2],陈济棠8岁丧母,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第二年,陈济棠经广东陆军小学教官邓铿介绍加入同盟会。[3]民国元年(1912年)陈济棠筹划发动反龙暴动[a],后因信息泄露被迫中止。[1]民国六年(1917年)-民国七年(1918年),陈济棠调任桂军林虎部队担任连长,不久后升为营长。[1]民国九年(1920年)7月,陈炯明宣布回到广东驱逐桂军,陈济棠响应粤军回归广东。驱桂战役结束后,粤军重新整编,将陈济棠营编入邓铿粤军第一师,陈济棠成为第一营营长。[1]民国十四年(1925年),陈济棠的部队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并展开伐沈援桂的行动。[4]9月,在国民政府第二次东征中,陈济棠率领第四军成为主力之一,击败陈炯明部队的主力。[4]
民国十六年(1927年)蒋介石和李济深分别发动“四一二政变”和“四一五政变”,陈济棠得知后向蒋介石表达坚决“反共”的主张。陈济棠因此得到李济深的重用。[4]同年“张黄事变”爆发,陈济棠联合桂军打败张发奎军。[4]民国十八年(1929年)初,蒋桂之争尤为尖锐。[5]陈济棠支持蒋介石。在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央候补执行委员。[5]两年后,“胡汉民事件”爆发,[6]陈济棠发动“西南事变”反蒋并与十位粤军将领联名发表通电要求蒋介石下台。[6]不久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南京广州达成和解,共赴国难。[7]民国十年(1931年)12月起当选为国民党第四、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蒋介石被迫下野,[7]陈济棠成为握有军政大权的“南天王”。[8]两年后陈济棠和共产党达成国共合作停战协议。[9]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两广事变”爆发,陈济棠提出抗日救国方案,蒋介石在陈济棠集团内部制造分裂,迫使其结束近8年的广东统治。[10]陈济棠赴香港欧洲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1938年1月任国民政府委员。[11]1940年春,陈济棠任国民政府农村部部长,1942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11]1954年11月3日,在考察校址时陈济棠突发脑血管栓塞,享年63岁。[12]
陈济棠在广东的统治时期展现卓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导力。在政治方面,他机智地利用红军国民政府的矛盾,通过秘密谈判达成“五项协议”,避免南线的冲突,展现高超的外交谋略。他对广东的经济建设充满热情,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有效应对当时面临的各种经济困境。[4][13][14][15][16][17]邓小平对陈济棠给予高度赞扬。他说陈济棠“治粤八年,确有建树”。[16]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