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

1966年-1976年的“左”倾严重错误
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开始于1966年5月,结束于197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认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3]
1965年11月的“海瑞罢官事件”是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决心发动一场更加激烈、广泛的反对“修正主义”的运动。[4][2]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8月又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红卫兵运动迅猛发展,对社会秩序和民主法制的破坏,引起各地党组织和许多干部群众的不满和抵制。1969年的中共九大以后,“斗、批、改”运动在全国展开。同时,林彪集团的权势膨胀到顶点,同江青集团之间争夺权力的矛盾急剧上升。1970年8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后,林彪集团的骨干成员决心铤而走险,组织策划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被毛泽东与周恩来粉碎。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林彪叛逃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1973年的中共十大以后,党内围绕着动乱与反动乱、篡权与反篡权、整顿与反整顿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最终1976年10月6日晚,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及其在北京的骨干实行隔离审查,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5][6][7]
“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在政治方面,党组织和国家政权受到极大削弱,大批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遭受残酷迫害。[8][9]在经济方面,文革时期长期的动乱和社会冲击,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生产活动秩序。[9]在文化方面,知识分子受到广泛的批判和迫害,中国科研发展受到了重大冲击。中国的历史文化古迹和遗产也遭到大量摧毁破坏。[9]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1]

历史背景

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