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抃-抖音百科
赵抃于景祐元年(1034年)考中进士,初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后来历任崇安、海陵、江原三县知县及泗州通判。至和元年(1054年),被召为殿中侍御史,随后出任睦州知州、梓州路转运使、益州转运使等职。宋英宗即位后,担任天章阁待制和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元年(1064年)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兼成都知州。宋神宗时,赵抃升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晚年历任杭州、青州等地知府。元丰二年(1079年)因担任太子少保而致仕。赵抃在朝中以弹劾不避权势著称,治理简明,善用市场规律救灾,减少灾荒影响,[1]著有《赵清献公集》。[3] 赵抃在任职期间,多次主持兴修水利工程,如在崇安任知县时兴修“清献河”,解决了城内的生活、运输及消防用水问题。[4]他在政治上的清廉和卓越贡献,最终被追赠为太子少师,并获谥号“清献”。赵抃于元丰七年(1084年)在杭州逝世,享年七十七岁。[5][6] 人物简介
以“铁面御史”之令誉载入《二十四史》的,只有一人。他就是宋代历事三帝、为政四十五年、官至副相、五任御史的赵抃。赵抃与杭州极有渊源,曾三度治杭。第一次是1060年在建德梅城任“睦州知州”。第二次是1070年到杭州任知州,第三次莅杭是1077年,赵抃已年逾古稀。赵抃治杭除了救灾,还留下了几项惠民的遗迹,至今影响深远。其一是超山海云洞石刻,其二是重修钱王祠。[1][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