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稻蝗

斑腿蝗科稻蝗属的一种昆虫
中华稻蝗学名Oxya chinensis),斑腿蝗科稻蝗属的一种昆虫,[2]又称蚱蜢、稻蝗。[3]中华稻蝗成虫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趋性[1]若虫不能飞相比,成虫活动能力较强,既能跳跃,又善飞翔。[6][12]该昆虫虽是中国稻区的主要害虫,[10]但也是重要的资源昆虫:其成虫和若虫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可食用资源;[13]中医上中华稻蝗成虫极具药用价值;从它体内提取的磷[zhǐ]类化合物,可用于食品的功能性添加剂,以及化妆品和其他工业领域中。[14][15]因此,中华稻蝗也是重要的经济养殖昆虫。[13]
中华稻蝗是渐变态昆虫,[14]其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16]卵粒呈黄色,被卵囊包裹埋入土中;[1][17]若虫一般为6龄,[1]其外形与成虫相似;[6]成虫体长15.1~40.5mm,[7]体色为黄绿色或黄褐色,[10]复眼突出,触角丝状,翅长超过腹部。[3]中华稻蝗是植食性昆虫[11]喜欢取食水稻叶片。[6]
中华稻蝗的分布范围包括印度日本朝鲜澳大利亚、中国,以及美国夏威夷等国家和地区;[8][9]它们多栖息在各种植物的茎叶上,[10]一般多发生在稻田和低洼潮湿的地方。[9]人工养殖中华稻蝗可以通过箱养的方式进行,其卵块和收获的成虫都可以通过冷藏的方式储存备用。[13][16]

命名与演化

中华稻蝗,中文中俗称蚱蜢、稻蝗、蚂蚱、蝗虫;[3][4]学名 Oxya chinensis 瑞典植物学家卡尔·彼得·图恩贝里(Carl Peter Thunberg)于1815年命名,被归于稻蝗属(Oxya)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