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

日本近代政治人物、前内阁总理大臣
伊藤博文日语:いとうひろぶみ;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幼名利助,字俊辅,号春亩,日本长州(今山口县西北部)人。日本近代政治家,历任内阁总理大臣、枢密院议长、贵族院院长,首任大韩帝国统监,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被誉为日本“明治宪法之父”。[1][2][3]
伊藤博文本姓林氏,后随父母进入伊藤家生活,改姓伊藤。[3]伊藤博文早年受倒幕思想影响,投身倒幕运动,并在文久三年(1863年)前往英国留学,接受西方文明。留学回国的伊藤博文,推动成立倒幕联盟,在庆应三年(1867年)12月推翻幕府统治,明仁天皇宣布建立明治政府。不久伊藤博文被任命为兵库县知事,主张“王政复古”,废除封建制度,建立县郡制度。明治三年(1870年),伊藤博文赴西方考察学习,回国后积极推动“明治维新”。明治六年(1873年),伊藤博文兼任参议官和工部卿,反对侵占中国台湾。明治十一年(1878年)5月,伊藤博文被任命为内务卿,成为实际上的首相。[1][2][3]明治十五年(1882年),伊藤博文赴西方国家进行宪法调查;回国后开始起草宪法,建立内阁制度,推进官制改革,被推选为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1][2][3]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4月,伊藤博文辞去首相职务,出任枢密院议长;次年2月,伊藤博文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正式颁布;不久他辞去枢密院议长职务,获天皇元勋职位。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他当选日本第一届议会的贵族院议长。明治二十五年(1892年)8月,伊藤博文奉命二次组阁,并在两年后策动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与清朝政府代表李鸿章签署《马关条约》。[1][2][3]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后,伊藤博文曾协助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伊藤博文辞去首相职位,负责与欧洲的外交事务。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大韩帝国统监,两年后迫使大韩帝国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大韩帝国变为日本的保护国。[1][2][3][4][5][6]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伊藤博文辞去大韩帝国统监,计划赴满洲旅行。同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哈尔滨遭到朝鲜安重根刺杀身亡,终年68岁。[1][2][3][7][4]
日本政治家木户孝允认为伊藤博文渴望在日本建立新文明的开拓事业,对推动日本的现代化有着巨大贡献。[8]朝鲜高宗认为伊藤博文具有匡济之略,是日本的中流砥柱,挽回了日本时运,推动日本近代化文明。[9]晚清政治家李鸿章认为伊藤博文在变革俗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对西方军事和政治制度的学习,以及推动日本的政治进步,使其深感敬佩。[6]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认为伊藤博文曾游学欧洲,对政治有深刻的认识,认清政治本质,是个有着优秀才能的人。[10]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