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谏

唐代词人
陈谏(生卒年不详),唐代大臣,河中少尹,[1]力主革新,“二王八司马”之一。[2][3][4]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贬台州司马,再贬循州刺史,终于贬所。[5][6][7]元和十五年(820年)韩愈所撰唐南海神庙碑为其所书。[8]《唐书王[]传》、《集古录》中有记载。

劝听政表

臣某言:伏以大行皇帝导扬天命,付陛下以宗社,托陛下以殷忧,俾抑情以顺人,节哀以听政。伏惟皇帝陛下哀思至孝,与天罔极,不忍遵奉,丧过乎哀,群臣上陈,未蒙降允,荒迫之至,不知所措。优以上天降祸,率土号慕,器泣之哀,丧纪之节,凡在臣子,所宜同哀,岂合此时,再三陈请?但四郊尚有师旅,万国未登和平,众事从宜,兆人思理,当通变之日,非慕己(疑)之时。陛下临之浃辰,则雍熙可睹,废之一日,则忧虑或生。所以遗旨殷勤,俾三日而听政,非欲抑陛下至哀之情,盖为社稷万人之计,不得不尔也。臣闻周称成康,汉称文景,咸为至理之主,百王则而象之。然成王有顾命,康王翌日而践[zuò];文帝著遗令,景帝释服而视朝。未岂无私怀?为至公抑也。伏惟陛下时时安危之理,顺普天延企之望,睿谋光於八叶,成天子不匮之孝,答先圣乃眷之情,凡在生灵,孰不悲戴?臣等时逢继圣,位[tiǎn]通班,犬马之心,不胜哀怒。
○第二表
臣某言:臣闻先王立礼,所以安邦国定社稷也。帝王丧制之义,古今损益不同。盖时有安危,礼有沿革,当万邦无事,可以谅ウ,属百度思理,固当节哀,时殊事异,不得不然。至於罔极之情,孝思之感,皆由率天性,隐痛深焉,或不在丧服之轻重,临朝之迟速也。臣谨案《孝经》云:”事天明,事地察,德教加於百姓,邢於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又《礼·中庸》曰:“武王周公,其达孝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臣等伏考前典,保宁家邦,严荐[zuò]於九庙,流庆祚於万叶,此所谓继先皇之志也;哀痛既往经营将来,致干戈於不用,登兆们寿域,此所谓述先皇之事也。陛下倘忘此二者,未忍哀情,固违百辟之诚请,不咨前王之故实,其若天地宗庙何,其若万方四海何?臣等位忝班行,同国所戚,不任哀迫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