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男,字翔宇,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2]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童年时随伯父周贻赓前往东北[3],后又随伯父搬到天津生活。1913年,周恩来考入南开学校学习。[4]1917年,周恩来前往日本留学,后因反日爱国运动回国。[5]1919年,周恩来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后进入南开大学学习,组建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6]1920年周恩来赴法留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7]1924年周恩来回国,担任中国共产党广州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长,同时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与了国民革命军的两次东征。[8][9]1927年3月,周恩来领导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10]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领导了南昌起义,后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事务,从事地下工作。[11][12][13]1931年底,周恩来到达中央苏区,后与朱德一同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长征后,是负责军事事务的三人团之一,遵义会议中支持毛泽东,对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14][15]红军到达陕北后,周恩来负责对东北军、十七路军的统战工作,并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6][17]抗日战争中,周恩来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长期在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抗战胜利后,周恩来与毛泽东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后留在重庆和南京继续谈判,1946年11月回到延安。[18]1947年3月国民党军进攻陕北时,周恩来与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后到河北西柏坡,与毛泽东共同指挥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19]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先后参与和领导了抗美援朝运动、负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0][21][22]“文化大革命”里,周恩来顾全大局,认真工作,并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保护了一大批受到迫害的党内外人士。1972年周恩来患病后,仍然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刻,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建设,创建人民军队、领导武装斗争、地下工作、统一战线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政府首脑,周恩来在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周恩来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奠基者。[2]2018年3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