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本名钟阿城,1949年4月5日出生于北京,[2]祖籍重庆市江津区,1986年远赴美国,此后在定居美国,[4]中国内地编剧、作家,被誉为中国当代寻根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1]
阿城是1949年随着新中国出生的,[5]父亲钟惦裴是中国电影美学的奠基人,其母张子芳也先后参加冀众军区北进剧社、中央党校文工团 ,离休前担任北京电影厂办公室主任,属于有文化小康家庭。[6]自小他便能读遍各家名著,在阿城的作品亦能窥名家和家庭对他风格形成的影响。[7]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家中发生重大变故,其父亲发表的《电影的锣鼓》受到批判,被下放至农场改造,一家人只能挤在一间小平房内,但让阿城得到四处游荡,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机会。[8]1968年阿城响应号召开启了其长达十一年的知青生涯,这完全不同于以前生活的体验,为阿城之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他的作品大多都是以知青生涯为基础的。[9][10]1979年回到北京,阿城曾从事过多个工种,但均未有成就。[11]1984年,阿城以作家身份出世,发表其个人短篇小说《棋王》之后又接连出版了他的“三王”代表作中的另外两篇《树王》和《孩子王》,红极一时,此后“三王”便成为阿城的“代名词”。[12]第二年,阿城担任电影《大明星》编剧,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13]1986年,阿城远赴美国,此后定居美国。期间也偶有作品产出,多以散文为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