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

一种黄色粉土沉积物
黄土(Loess)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的黄色粉土沉积物,主要是由第四纪期间风力搬运而形成的,主要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其颗粒成分以粉土粒级为主(含量50%),富含碳酸钙质、钙质结核,有时含硫酸岩或氯化物盐类,具肉眼可见孔隙的第四纪陆相沉积物[1],也含有微小棱角状的石英方解石颗粒、长石及其他岩石碎屑组成[2],多呈现灰黄色,颗粒成分以粉土粒级为主,呈疏松或半固结状态[1],在风的作用下,黄土颗粒可能会被磨圆,导致很难辨认它的层理[3]
黄土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地区[3]中国黄土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以及东北南部,黄土高原上黄土可能以风成因为主,其他地区则以洪水成因为主[1]

研究历史

从1830年到1880年对黄土的研究历史是相对简单的[4],1832年,地质学家Charles Lyell(查尔斯莱尔) 观察到莱茵河密西西比州黄土悬崖上的“黄土”[5];莱尔注意到从海德堡附近的花岗岩到莱茵河平原的石头上,几乎每一块岩石上都有黄土,这些黄土是一片钙质结核的黄土壤,不具有冲积的特征,因此推断出,黄土几乎不受周围岩石的影响;对于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的黄土,莱尔认为在冰河时期,多瑙河有许多大的支流,它们可能是从阿尔卑斯山携带了大量冰泥,莱尔为黄土提出了起源,并断定黄土为湖泊沉积物[4]
美国人庞培利(Pumpelly)和德国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分别于1866年及1868年来中国进行地质考察,开始了中国黄土的研究历史[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