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6年12月,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在柏林观测到强磁偏转,并注意到与地面磁异常同时消失的北极光,他在1808年发表的文章中将这一地面磁扰动现象命名为磁暴。[9]磁暴的发生与太阳活动关系密切,在太阳活动强盛时,喷 发的大量带电粒子进入地球上空,与高层大气相互作用并导致地球磁层中的电流、等离子体和场发生剧烈变化,而引起磁暴,并可波及全球,持续数小时至数日。[3][1]驱动磁暴的扰动主要与日冕物质抛射(CME),以及高速太阳风(HSS)产生的共转相互作用区(CIR)有关。[3][5]在太阳活动极大期,地磁风暴发生的频率更高,其中大部分是由日冕物质抛射驱动的,部分磁暴有27天的重现性。[10][5]中国现行的磁暴强度等级标准以Dst指数或Kp指数大小划分。[4]按初始阶段变化特点区分急始磁暴和缓始磁暴。[11]磁暴典型发展过程分为初始阶段、主要阶段和恢复阶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