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嵩

东汉时期大臣
曹嵩(?—193年[a]),字巨高,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大臣,魏武帝曹操的父亲。[1][2]
曹嵩是东汉末年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汉桓帝末年,曹嵩官拜司隶校尉汉灵帝即位后,又升任大司农、大鸿胪,先后掌管国家财政、礼仪,位列九卿。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曹嵩花费一亿万钱贿赂中官,得太尉一职,位居“三公”之首。次年四月,汝南郡境内的黄巾军攻占郡县,曹嵩被免职,回到谯县老家。后因董卓之乱,曹嵩带着家资、家眷去到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避祸。兴平元年(194年),曹嵩带着幼子曹德与妻妾,前往投靠在兖州曹操。途经泰山郡时,泰山郡太守应劭接应不及,曹嵩及幼子曹德、姬妾被陶谦杀害。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称帝,追谥曹嵩为魏太皇帝。[1][3][4]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评价曹嵩质性敦慎,所在忠孝。[5]汉末文学家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文》评价曹嵩用不义之财买官职,以致能窃据高位。[6]

人物生平

位列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