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行动

军事术语
斩首行动意在通过精准打击,首先消灭对方首脑和指挥机关,彻底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1]是由英国的军事理论家富勒提出的。[2]美军因具有发现确定、快速决策、精确打击等能力和信息优势,使“斩首”作战日益成为其对外军事干预的重要手段。[1]美国的一些信息战专家认为,信息作战时,尤其是美国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信息作战,应遵循“斩首”原则。[2]
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向伊拉克巴格达发动代号为 “斩首行动” 的大规模空袭,随后又展开 “震慑” 行动,连番狂轰滥炸。[3]美军在战前进行全方位立体侦察,还派出特种部队人员和中情局特工在伊境内活动长达4个多月追踪萨达姆及伊高官行踪。[4][1]7月22日,萨达姆的儿子乌代和库赛在与美军枪战7个小时后被击毙。12月13日,美军在提克里特南部16公里达瓦尔镇一所小木屋的地下室中逮捕了萨达姆。[5]2024年9月23日,以色列的空袭行动从清晨持续至深夜。当晚,以军打击了超过1300处“真主党目标”。[6]9月27日,以色列对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展开大规模空袭,目标直指黎巴嫩真主党首脑隐藏的地点。以色列媒体称,此次袭击中,真主党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 副指挥官兼 “圣城旅” 黎巴嫩分支指挥官阿巴斯・尼尔福尚、真主党南部地区指挥官阿里・卡尔基等人一同遭袭身亡。[7][4]
远程精确打击已成为“斩首”行动的重要方式。下一步,随着侦察卫星分辨率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作战中根据目标独有的电子和生物特征实施远程精准猎杀,将成为“斩首”行动基本样式。[8]

诞生背景

斩首行动是由英国的军事理论家富勒提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他提出攻击敌方指挥系统为首要目标的“瘫痪攻击”,亦称“斩首攻击”。“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形象反映了这种思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