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

三国时期蜀汉重臣
1
4
董允(?-246年),字休昭,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臣,蜀汉“四名相”之一。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出生于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1][2]
东汉末年,董允的父亲董和率家族西迁,在刘璋手下为官。[3]刘备夺取益州后,任命董允为太子舍人。公元223年刘禅即位,董允升任黄门侍郎,受诸葛亮的器重。同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在《出师表》中推荐他,并任他为侍中,统宿卫亲兵,尽忠献纳,参与执政。延熙六年(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年),董允担任侍中兼尚书令,成为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246年),董允去世。在蜀汉时期,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并称为“四相”,一号“四英”。[1][4]
诸葛亮在《出师表》样评价董允:“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尚书令蒋琬评:“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5]史书上称赞说:“董允匡主,义形于色。”[6]

人物生平

董允从小受到父亲董和严格的管教,年少时便与费祎等同龄人以才德闻名。刘备汉中王,立刘禅为太子,选取董允、费祎等为太子舍人,想要以他们的才学和品格影响刘禅。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师北驻汉中,准备伐魏。诸葛亮担心后主刘禅年纪尚轻,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认为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于是想委任他负责处理皇宫内的事务。不久,诸葛亮任命侍中费祎丞相参军,随从北伐;董允为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