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肃顺

晚清宗室、权臣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861年),字雨亭,满洲镶蓝旗人。晚清宗室、权臣,咸丰帝临终前指派顾命八大臣之一。[1]
肃顺是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咸丰帝原配孝德显皇后的舅舅。肃顺早年在侍卫处任职,道光年间,考封三等辅国将军,授委散秩大臣、奉宸苑卿。咸丰皇帝即位,肃顺被[zhuó]升为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1]咸丰四年(1854年),肃顺被授御前侍卫,迁工部侍郎,历礼部、户部。咸丰七年(1857年),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兼都统,第二年调任礼部尚书,仍管理藩院事,又调户部。[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肃顺对咸丰帝条陈时弊,并大力支持重用汉人。他提出“严禁令、重法纪、锄奸[guǐ]”的九字方针,又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主张“连汉保满”的政策,重用汉族官员,晚清汉朝重臣诸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都得到他的提拔。[1][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肃顺奉旨与俄使谈判,断然拒绝沙俄乌苏里江以东领土的侵略要求。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肃顺随咸丰帝逃往热河。同年,肃顺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3]次年,咸丰帝病死,肃顺与载垣等人同受遗诏为赞襄政务大臣,综理朝政。[1] 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䜣等人密谋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肃顺在护送咸丰皇帝梓宫回京时被捕,送宗人府狱,不久斩首于北京菜市口,终年四十五岁。[4]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曾评价肃顺,有雄才大略,在晚清满人中不可多得,以谋逆罪被杀是慈禧的一面之词,不足以相信。如果肃顺不死,则慈禧不可能专权,清朝的国事仍然有大有可为的机会,海军的军费不可能用到建造颐和园上面,之后的甲午,庚子之战也可幸免,清朝何至于就这样灭亡了。肃顺的死使整个局势都变了。[5]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