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即元英宗,蒙古语称号格坚皇帝,蒙古族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元朝第五位皇帝,1320年到1323年在位,年号至治,共计三年。[2][3]
硕德八剌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嫡子,母亲是庄懿慈圣皇后弘吉剌·阿纳失失里。大德七年(1303年),硕德八剌生于怀庆(今河南沁阳),自幼受儒家教育,通晓汉文化延祐三年(1316年),硕德八剌被立为皇太子。延祐七年(1320 年)正月,元仁宗去世,硕德八剌在太皇太后答己及权臣铁木迭儿等人的扶持下,登基称帝,汗号格坚汗,是为元英宗,次年改元“至治”。[4][5]硕德八剌继位后,继续推行“以儒治国”的政策。他为了挽救元朝统治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在中书右丞相拜住的辅佐下,大刀阔斧地推行以吸收儒学汉法为核心内容的新政,史称“至治改革”。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硕德八剌与右丞相札剌亦儿·拜住从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驻营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叛贼刺杀,史称“南坡之变”。硕德八剌去世,年仅二十岁,庙号英宗;泰定元年(1324年)二月,继任的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为硕德八剌上尊谥为睿圣文孝皇帝。[2][3]
硕德八剌在位期间,高度重视儒学,起用汉族知识分子,罢汰冗员,精简机构;推行“助役法”,为农民减轻负担,缓和了元朝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为改变元朝政府政令不一、罪同罚异的乱象,他诏令制订颁布《大元通制》,加强和完善元朝法制。[6][7]当代学者杨德华王颋等认为,元英宗一定程度上改革了部分蒙古旧制,纠正了元代朝廷的一些弊政。硕德八剌是有元一代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也是引导蒙古深入汉化的关键人物,常被研究者们作为锐意革新,壮志未酬的帝王加以赞扬。[8][9]

人物生平

立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