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虻科-快懂百科
虻科(学名:Tabanidae),是双翅目短角亚目下的一科昆虫的统称,[2]俗名有牛虻、马蝇等。[4][3]虻科昆虫是一大类体型较大的常见吸血昆虫,[4]不仅是多种人畜共患病,如罗阿丝虫病、野兔热的传播媒介,也是锥虫病、炭疽病等畜禽重要传染病的传播媒介。[15][8]在生物物种名录(COL)的分类标准中[b],虻科下有4亚科13族177属4525种,其中 Adersiniiae 亚科是2023年设立的新亚科。[2] 虻科昆虫是完全变态昆虫,[16]一个世代中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不同的发育阶段。[15]虻科昆虫的成虫体型粗壮,[8]体长在3~40mm之间;[4]其体色较暗,呈棕褐色或黑色,但有较鲜艳的色斑和光泽;[4]体无粗刚毛,多软毛。[9]成虫头部的复眼多具深绿色金属光泽和紫色斑纹,有些种具横带;[4]但死后复眼色泽及横带均消失。[9]幼虫在不同条件下能延长生活期 ,故该科昆虫生活史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幼虫期的长短。[4] 虻科昆虫除了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和一些孤立的岛屿,如夏威夷群岛等外,在全世界均有分布。[10]它们常栖息于草丛和树林间,幼虫则主要孳[zī]生于潮湿的泥土中。[4]雄性成虫不吸血,[10]只吸取植物汁液或花蜜。[11]雌性成虫不仅需吸血,还需吸取植物汁液作为能量的来源。[10]而幼虫多数是肉食性的,有的也吃植物碎片。[4]虻科昆 虫飞翔能力强,[16]飞行速度可高达50km/h。[10] 人被虻科昆虫叮咬后,伤口周围可能有明显水肿和发痒,应尽快拔除患部口器残留,并涂布氨水或肥皂水,必要时可口服过敏药。[17]尽管虻科昆虫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但中医认为 ,复带虻或华虻及其同属近缘昆虫的雌虫体可入药,能破血消癥。[12]因其市场价格较高,具养殖潜力和前景,已被人工养殖。[18]此外,该科中嗜尸性昆虫山崎虻,因常被人或动物尸体吸引前来进行觅食和繁殖,可以作为命案现场的昆虫证据,被视为重要物证。[14]虻科下物种Stonemyia velutina(尚无确凿中文名)已于1996年灭绝;[6]Brennania belkini(尚无确凿中文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中被列为易危(VU)[a]。[7] 起源与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