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

中国教育家
杨昌济(1871年5月16日-1920年1月17日),近代著名教育家,伦理学家。后改名怀中,字华生。湖南省长沙县清泰乡板仓冲(今属长沙县开慧镇)人,因世居板仓,后被人称为“板仓先生”、“板仓杨”。[1][3][4][5]杨昌济一生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6]
杨昌济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杨书祥是乡下私塾的教书先生,母亲向氏出身理学世家。[1]杨昌济自幼随父读书,后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秀才,随后接连两次考取举人不中。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读书,并加入谭嗣同等人创立的南学会。[1]同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杨昌济退隐家乡。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杨昌济陆续赴日、英、德留学,并于民国二年(1913年)回国,随后出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民国七年(1918年),杨昌济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民国八年(1919年)冬天,因病住进北京德国医院。民国九年(1920年)1月17日上午5时,杨昌济逝世于北京德国医院。2月,杨昌济的灵柩被护送回板仓故里安葬。[1]
学者王风野认为杨昌济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主张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强调教师以身作则,注重人才培养。在教学理论和方法方面,提出过不少合理主张,对湖南的近代教育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2]现代学者王泽应在《论杨昌济伦理思想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一文中评价杨昌济是中国伦理学学科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伦理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