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

以生土版筑墙为承重系统的巨型楼房住宅
土楼(英文名:Tulou)[1]是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焙烧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3]土楼是方便客家居民生产、生活和兼具防御性的建筑形式。土楼是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物,是中国汉族客家文化最典型的表现方式之一。[4][5]
关于土楼的起源,中国学术界有两主要观点:一是“唐宋起源说”,认为土楼与客家南迁密切相关,形成于宋代初期;二是“明中期起源说”,认为现有资料的纪年情况只能证明土楼最晚起源于明代中期。[6]
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江西广东客家地区,是中原民居建筑经验与当地山区少数民族建筑风格融合的产物。它们体现了中原传统建筑风格与地方特色的结合,历经“五凤楼一方楼一圆楼”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本土特色。圆形土楼反映了汉族风水八卦理念,并通过其独有的空间分配体系维系着大家庭共同生活。土楼的设计既具备外围防御功能,也营造了内向和谐的社区氛围,体现了族群自治和社会凝聚力。此外,土楼还为解决现代城市中社区关系淡漠和高密度居住问题提供了传统设计启示。[2][7]
永定洪坑土楼群客家民俗文化村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