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别名“傅大炮”。祖籍江西吉安,中国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1] 傅斯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仕宦之家,从小接受儒学教育。1916年,傅斯年从北大预科升入北大本科国文门,期间受新文化影响,他渐渐脱离儒学,转而与胡适交往密切,并创办“新潮社”以支持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1919年,傅斯年领导北大学子游行示威,但随着运动的愈加激进,他逐渐丧失政治热情,于次年赴欧洲留学。傅斯年学成回国后,出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又与顾颉刚等人创设了语言历史学研究所。[2][3][4][5][6][7][8][9]1928年11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傅斯年专任所长兼《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主编,主张运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历史和语言学的研究。[9][7]次年,傅斯年随史语所回到北平,兼任北大教授,同时负责指导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又撰写了《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和《性命古训辩证》两部著作。“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与萧一山、方壮猷等人合著《东北史纲》一书,借以证明东北自古属于中国领土。[9][7] 1932年,傅斯年在独立评论社发文,拥护蒋介石,赞成抗日,又在西安事变发生时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10][7]1937年4月,傅斯年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又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任参政员期间,傅斯年接连炮轰孔祥熙和宋子文,致使二人被迫下台。[9][7]1945年,傅斯年出任北大代理校长,次年卸任,继续主持史语所工作。1947年,傅斯年与妻子前往美国治病。在美期间,受美亲蒋“反共”舆论的影响,傅斯年在当地进行“反共”游说。次年回国,傅斯年上书蒋介石力主党内改革,但未被采纳,后出任中研院院士、“立法院立法委员”。[11][7]1949年1月,傅斯年随国民党飞赴台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一职。[12]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列席台湾省参议会,会议途中因突发脑溢血病逝,终年54岁。[13][7] 学者马亮宽认为, 傅斯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健将,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学者和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对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4]中国现代思想家胡适评价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15]中国历史学家何兹全认为傅斯年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国学界大师级人物。[1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