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科(学名:Salicaceae )为木兰纲(Magnoliopsida)金虎尾目(Malpighiales)下的一科,截至2023年12月统计数据,该科在多识被子植物系统中有50属,1350余种;其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洲、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各个地区;在中国,杨柳科有16属,主要分布于各个省(区)。[2][3][4][5] 杨柳科植物为落叶乔木或直立、垫状和匍匐灌木;单叶互生,稀对生;花单性,雌雄异株,罕有杂性;葇[róu]荑花序,直立或下垂,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稀叶后开放;蒴果2-4(5)瓣裂;种子微小,基部围有多数白色丝状长毛。[1]其喜光,对环境的适应性强[1],其中的多数种类喜潮湿环境。[4] 杨柳科植物生态适应较广,是温带、亚热带高山植被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6]可抵御水土流失,对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也具有较好的吸收作用[7],如柞木属(Xylosma G. Forst.)、柳属(Salix L.)、杨属(Populus L.)植物等,这些植物还是良好的园艺观赏和工业原料植物[8][9][10];同时,杨柳科植物适口性好,是高山草食性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11]此外,据中药典籍《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记载,杨柳科中的一些物种可入药,如柞木属中的柞木(Xylosma congesta)的枝叶、树皮、根及杨属中的银白杨(Populus alba L.)的叶片均可入药[12][13]。 杨属植物中的杨絮本身无毒,但其在漂浮过程中可能携带和传播病菌,其花粉也使过敏体质者和对花粉敏感的人群出现不适,还会严重污染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可采取断枝修剪,或对杨属植物雌株注射药剂,抑制树体花芽形成,控制飞絮的产生等措施来减少杨絮的危害。[14] 由于受到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威胁,杨柳科的一些物种资源正在不断减少;杨柳科中有较多植物已被列入世界保护名录中,如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截至2023年,已有592种物种被收录并评估,其中极危种有33种,濒危种有84种,易危种有71种,近危种有28种[15]。此外,在中国,一些杨柳科植物也在相关保护名录中被收录和评估。如2021年,额河杨(Populus × berolinensis var. jrtyschensis (C. Y. Yang) C. Shang)被收录于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6];针对该科中的部分保护物种已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方式进行就地保护。[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