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准备金率,也称准备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这一政策工具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法律规定来确定的,旨在保障存款人利益和商业银行的安全,同时控制或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 定义与计算
法定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按照法律规定必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全部存款的最小比例。[1]通常使用符号r表示,计算公式为r=RR/D,其中RR代表法定准备金,D代表存款总额。
作用机制
法定准备金率最初被设定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确保存款人的资金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政策工具也被用来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在经济繁荣期或面临通胀压力时,中央银行可能会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这将限制商业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数量,同时也减少了它们能够创造的货币量,进而收紧货币市场,减少货币供应,降低投资和总需求。相反,在经济低迷或高失业率时期,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来扩大货币供应,促进投资,刺激市场需求。